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2010年參訪日本鶴見川流域以及源兵衛川的再生經驗時,驚豔於多元的公民組織在流域區域內發動活潑多樣的河川活動。受到這些河川營造原型經驗的啟發,我們認為臺灣社會應該鼓勵並支持各式各樣的團體在各流域蹲點發展,共同致力於關心守護河川。同時應該成立一個流域聯盟串聯各地網絡節點,一同推動現代親水文化的復興。因此,結合各地關心河川的社群組織,臺灣流域學校聯盟在2017年應運而生,截至2021年1月底,共有50個聯盟成員。詳見流域學校聯盟成員介紹 https://www.napcu.org.tw/river_list_2.html(陸續更新中)。
第一屆流域學校研討會由全促會與臺北客家社區大學合作辦理為期兩天的研討論壇。此研討會中,我們邀請到整治日本源兵衛川相當有名的GroundWork三島—渡邊豐博先生分享在三島市內從河川再生到地域再生所發展出的一套組織方法論及推動的經驗,並以此作為引子,發展後續的對話。
第一天我們邀請到在各地具有推動流域學習經驗的非營利組織及社大,談台灣的農水議題、水文化與水環境的教育理念。第二天我們將議題設定在流域學校概念中應具備的文化多元的特性,以在臺北市中正區的臺北客家社區大學為中心、聚焦在客家元素,邀請台三線上的客庄社大及非營利組織,分享客家原鄉地區發展中與「流域」相關的經驗與機制。
第二屆流域學校研討會著力在流域學校聯盟的會員義務與願景,場域拉到永和瓦磘溝旁,並與流域的專家和聯盟成員探討流域學校聯盟可以做什麼,透過腦力激盪方式讓大家一起來思考,讓流域學校聯盟逐步成長。
我們邀請26個流域學校共同發起團體,進行自我介紹和各個團體倡議自我願景,楊秘書長說明了流域學校和跟大家以往認知上有什麼不同,以往是抵抗、倡議、推廣,到現在轉向到「我們是流域生活者」,我們主張合宜理想,態度明確並與在地生活文化連結,並翻轉和豐富生活內容,冀許在地生活能更進步,透過新型態的流域教育,淬取經驗與心得。
另外在會中也提到流域學校聯盟會員的三大準則:
第一是實際的承諾守護,並強調與公部門的守護承諾不同。
第二在於流域公民是需有常態活動的設計,平時就在守護流域。
第三在於承擔精神與聯盟力量的支持,而流域學校精神在於以台灣368個鄉鎮市區基礎,期待10年後台灣有368個流域學校。
第三屆流域學校研討會以「流域文化」作為主軸,各種有趣的文化機制在生活中創造了溝通與教育的功能,進而沉澱為現代的親水文化。各地流域學校累積了非常豐富且有創意的文化機制,故我們邀請2019年在致力於流域走讀、生態調查、節慶文化活動、影像音樂製作、環境教育、社會創新、社會運動等層面的流域學校夥伴做經驗分享。此外,今年的專題演講規劃了應用圖資及多媒體於河川調查的主題。透過古地圖航測與衛星地圖將河川不同歷史尺度與觀看角度做相互對照,提供往後各流域學校在圖資應用上之參考。
在最後的「流域學校社群共學工作坊」,在整合各個團體的資源與需求後,大家討論出了下列決議:
一、建立網路交流平台,蒐集課程、活動資料,讓聯盟成員互通有無。
二、串聯各地團體,蒐集流域圖資、地方文史。
三、公私部門的交流。
四、辦理沙龍擴散流域學校的理念,吸引大眾參與並進一步守護河川。
基於過去三年流域學校聯盟豐富的成果,我們逐漸摸索出流域學校更著重於軟性的「流域文化機制」探尋。因此,我們蒐集了台灣各地的流域文化機制,這些活動大多由民間發起並自主辦理,且受到地方認同,透過軟性活動激發人們對於水的想像力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