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是針對既存的社會問題,運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是相對現有、舊的社會組織、運用邏輯而來的 “創新”),而社會企業是運用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以追求社會目的為核心,經濟利益次之。
好伴共同空間由兩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邱嘉緣、張珮綺共同創立,懷抱理想與熱情創業的同時,兩位小女生也不忘面向社會需要的地方,選擇以老屋再造、為舊社區帶來新活力作為設立創意工作室的起點,工作室同時開放作為連結各種社區團體、地方文史故事、環保與小農文創的行銷連結基地。
16屆社大研討會/社會創新論壇(議程表連結):社大與地方創新創業 場次特別邀請「好伴」,為各地的社區大學朋友帶來文創與在地創新的新靈感,說說青年文化創業的那些有趣故事,以及如何在舊城區與老社區裡面找到創意與靈感來源,吸引來自各地的文創同道、小農大叔聚集在「好伴」,又帶來哪些有趣好玩的故事。...
「扶持社會企業育成在地網絡」
文/好伴共同工作空間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是一個有朋友可以互相支持實踐理念,像家一樣的地方。我們希望為年輕世代創造逐夢的舞台,為臺中的舊城區引入創新的活力。 好伴的三個核心理念:自我實踐、社會創新與在地關懷。是為了解決我們看到的社會問題:青年高風險的就業環境(失業率、低薪)、工作不快樂;各式社會議題(農業、教育、貧窮、移民、性別、生態、文化...);臺中中區舊城的沒落。
◎ 不只是共同工作空間 ◎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概念自2006年開始出現之後,每年以倍數成長的速度由歐美散播至世界各地,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家。以低廉的費用提供自由工作者、新創團隊辦公空間。降低成本,同時也能達到異業交流的效果。 臺灣第一家空間「創立方」於2011年成立,目前以臺北為首近10家,臺中4家,台南1家,高雄2家。好伴於2013年11月開幕,至今營運6個月。
每家共同工作空間鎖定的目標客群都不太一樣,從文創、設計、手做、IT技術、到創業...等等各有特色,而好伴則是鎖定「社會創新」為主軸,舉辦社會創新講座、工作坊、培力計畫等。
好伴對空間的想像是一個能夠引發社會創新思考的社會創新創業基地,不只是為個人工作者及創業團隊提供交流環境,更希望透過活動的舉辦,讓不同的行動者:上班族、學生、社區居民、創作者...都能藉此體現自我價值、得到各種社會議題資訊的刺激、選擇過一種友善共好的生活方式。 就像媒人一樣的角色,我們四處連結資源,從空間、學校、業界、資金、媒體、社會創新實作者、在地議題組織,到國際的空間、學校及社會創新資源。以免費交換進駐者、共同舉辦活動、場地協力、講座邀請、實習、專案資金提供...等方式體現。
◎ 社會創新創業基地 ◎
「好伴日」是一整天的活動,包含三個元素:共同工作、認識朋友以及素人舞台。一群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整天的共同工作體驗,從輕鬆的吃飯聊天,三分鐘的自我介紹認識彼此,一直到素人舞台專題分享的充電學習,可以在輕鬆的氣氛裡工作、閱讀、聊天、做菜或放空,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有設計師、工程師、文字工作者、創業家、創意點子人...,異業交流、分享學習,帶著電腦或任何你需要的東西,隨時加入,也可隨時離開。
「社會創新系列講座」邀請各地的社會創新組織,分享他們的故事及經驗,自去年邀請了「上下游新聞市集」「雲林三小棟」「魚麗共同廚房」「達觀部落廚房」「中區再生基地」「竹山小鎮文創」等六個在地社會創新組織,大獲好評!也加入「社會觀察家的大聲公-妳/你的社會創新提案」單元,邀請大家分享好的Idea。
「中區小旅行」規劃有不同主題,目前已舉辦好食漫遊主題,以飲食為軸:從菜市場採買開始,中午共做共食,下午的中區漫遊,臺中飲食的介紹,到最後享用以在地食材、在地作法烹調的手工料理。用旅行串連起在地組織,也讓旅行者深入認識不一樣的舊城風貌。
「廚房裡的食物旅行」有每個月舉辦的「好食光交換市集Food Swap」帶著手作料理、飲品、自己種的食材、可食植物或種子...,和好朋友們、鄰居、甚至是陌生人,進行以食易食的交換。也有主題料理工作坊,透過輕鬆入手的料理活動,傳達食農教育的農業議題。 除此之外,也有協力合作活動「哲學星期五@臺中」每週舉辦社會議題論壇,由講者引導,公民為主體的共同討論。「交點臺中」則是提供一個開放的舞台,讓所有人都能夠分享自己的故事,並透過分享結交夥伴、連結資源。
◎在地社會企業培力◎
綜合好伴的三個核心理念:自我實現、社會創新以及在地關懷,我們推出了「座伴計畫」,目的在於培力更多青年團隊的自我實現,引發更多社會創新的實作火苗。而「座伴計畫」又可分為三階段專案:從引發社會創新概念到發想的「點子培力」,到聚焦特定議題並著手試做的「專案培力」,甚至是走到最後一步決定以此為業的「創業培力」。讓不同的行動者都能對於社會創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回推到自我價值的提升與社會價值的體現。
目前已開始執行的是「座伴專案培力」由募哲社會企業資助專案團隊,享有六個月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的座位及場地使用,並提供資金、業師、知識系統等資源媒合。經過申請,我們選出五組團隊,他們從各自的興趣議題出發,利用課餘或下班的時間來執行這個計畫: 「友愛兔」希望透過中途兔攝影,協助中途兔送養,讓更多人看到兔子的美好,以友善的態度認識兔子,也能瞭解兔子所面臨的問題,並推動以認養代替購買。 「薪新職人」以攝影紀錄中區傳統職人及新創青年的面孔,大圖輸出後在中區的街道做大型展覽,以影響作為一個橋樑,呈現沒落卻執著,也不斷在創新的舊城。
「淺表」以民眾參與的藝術行動,詮釋城市發展下綠川逐漸消失於人車活動的地層表面下,傳達綠川如何因應未來。透過綠川自行車遊走計畫和綠川未來想像工作坊喚起大眾對綠川的重視。 「好的質變映画」以移動(旅行、遷移)的意象來呈現一部屬於台中和舊城的電影,並帶出移工的議題。運用中區的特色地景,屬於陽光城市的人情溫度,創作一部充滿臺中味的劇情片。
「樹語人」因為茄冬老樹運動而集結的樹語人協會,希望藉由群眾藝術體驗、創作工作坊、小旅行讓更多市民關注台中的老樹,延續並保存屬於這座城市豐富的生態及文化價值。 在六個月之中,專案團隊可以使用好伴空間工作、聚會、舉辦活動或展覽,與不同工作者相互激盪、共同學習;好伴亦安排業師諮詢,如:社會設計專業顧問吳漢中、知名作家同時也是老臺中人劉克襄、社會學家陳東升,與團隊共同交流。
每個團隊並會依照計畫之類別,安排與相關領域之社會創新組織前輩共同講座。如藝術介入社區的「吳瑪俐」、移工媒體的「四方報」、雲林六輕議題攝影「南風」等,藉由社會創新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提供座伴計畫團隊典範學習與跨界串連;座伴團隊也能藉此呈現計畫成果,為社會創新領域帶來更多的創意與活力。資金則是協助建立與社會創投的人脈以及引入群眾募資的工作坊舉辦。曝光行銷部分則是於社群網站分享團隊的週誌,以及第三個月的期中Demo Day,及第六個月的期末Demo Day。
◎好伴的社會創新◎
如果說社會創新是針對既存的社會問題,運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是相對現有、舊的社會組織、運用邏輯而來的 “創新”),而社會企業是運用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以追求社會目的為核心,經濟利益次之。
好伴在組織特性上作為一個經濟獨立,不靠政府補助、企業捐款,得以自主決定發展方向,因應現況隨時彈性調整,因此相對享有較高的自主性。再者,來自社會與財經的跨界團隊組成,在專業分工與邏輯思考上的互補性,所創造出策略及行動上的創新性,亦是與一般高同質性組成的組織的差異。
看見青年就業、社會議題、舊城沒落問題而來的自我實現、社會創新與在地關懷三個核心目標,透過連結各式資源舉辦活動,乃至於培力更多社會創新行動家,運用參與式治理的決策模式,以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創造出相互連結、資源互補的在地生根全球視野的生態系統,如此說來,好伴應該也就能夠被稱作社會創新的體現了!
喜歡嗎?
(照片來源:網路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