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
《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
分場論壇8 氣候變遷議題的具體實踐:以都市更新作為社區調適策略
• 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是極為複雜的議題,牽涉了地球冰河期與暖化期的消長,以及工業革命後的世界歷史發展,特別是加入了人類經濟行為因素之後,更讓氣候變遷成為全球所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所發布的全球風險評估,都將氣候變遷列為全球十大風險之一,然而弔詭的是,雖然每個人都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但許多人卻無視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認為氣候變遷是大自然的變化,人類只能消極面對。英國的社會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曾經針對此一現象提出「紀登斯弔詭」(Giddens Paradox),意思是說,由於氣候變遷的改變過於緩慢,以至於對一般人來說只是個難以掌握的概念,並且無法轉換成具體的行動;但是等到真正的災害發生就為時已晚,光憑人力已經無法挽回。
• 跨領域的關注面向
另一方面,人類的經濟行為除了加劇地球暖化以及極端氣候之外,也產生了自然環境劣化、國際政治、區域衝突、貧富不均、人權發展與代間剝削等環境惡化與社會正義問題。例如,氣候變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衝擊遠大於北方工業國家,然而後者正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又例如,當後進國家大量進行工業生產以提高生活品質時,先進國家所提出的碳交易稅是否合理;更別說我們的子孫正要面臨一個更炎熱、更乾涸、更洪澇但也更汙染的未來。由此可見,氣候變遷不只是自然科學的議題,更是切身遭遇的衝擊。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文山社大的因應措施
面對如此跨領域以及多層面的影響,文山社大不願落入紀登斯弔詭所產生的無力感,基於「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精神,經過社區、環境與學術教師群的討論之後,於2012年提出五項未來家園的行動方案,第一項即為氣候變遷。隔年,文山社大也在15周年校慶論壇中宣示,文山社大將迎向2030未來家園的使命,成為發展未來家園變遷的調適學習中心,以現有的資源和經驗為基礎,發展課程並推動社區調適。同年並辦理「文山社區本位氣候變遷環境教育培育工作坊」,自此啟動文山社大氣候變遷社區調適的一系列工作。
文山社大透過各種培力活動的辦理,除了結合社區發展共同整治水道與公園,今年更與都市更新結合,以當前所執行的專案「都市更新下的景美市集生活」為範本,作為發展未來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重點。都市更新由於牽動龐大利益,向來即為台灣社會極具爭論的議題,特別是近年來對於土地正義的討論方興未艾,文山社大結合氣候變遷與都更的討論,至少有兩個層面值得注意。
• 調適策略的具體實踐
首先, 人類的科技發展也許能夠解決短期的氣候變遷衝擊,但是,對於變幻莫測的天候變化必須建立長期因應策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於社區居民而言,氣候變遷的確正如紀登斯弔詭的前半段所說,不是過於無感就是顯得無力。文山社大有鑑於此,近年來積極耕耘都市更新與空間議題,正是氣候變遷調適的有效切入點。
其次,都市更新的原意是透過老舊建築的補強與重建,增加都市防災的耐受程度;另一方面,對於時代變遷所產生的空間配置需求,做通盤考量及合理運用。當前的防災需求與空間配置都需要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的環境衝擊,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都更的公共性逐漸被都市縉紳化(gentrification)的商業買賣所取代。因此,如何打造落實居住正義的宜居社區,便成為都市更新議題當中需要被關注的焦點。文山社大透過此一專案的執行,將地方知識納入後續區域都市設計規劃之規範,同時結合課程設計與活動辦理,引起在地居民對於市場活化、區域歷史脈絡與相關元素保存進行討論與構思。
由此,無論是節能減碳的綠建築、具有公共性格的開放性空間、凝聚社區向心力的景美市集,甚至是融入山水環境的永續設計,都能與空間規劃師合作,將成果應用於公園綠地、閒置空間,甚至建築建案,更進一步因應氣候環境的變化。使專業規劃能遵循區域架構而有系統地推動,讓在地需求與未來藍圖納入考量,共同實踐對於社區的想像並落實宜居社區之概念。
【論壇資訊】
§ 時間:2019年12月27日(五)13:30-15:35
§ 地點:國立宜蘭大學 綜合教學大樓104教室(宜蘭縣宜蘭市神農路一段1號)
§ 召集人:台北文山社大 鄭揚宜主任
§ 引與談人名單:
• 主持人:台北文山社大 鄭揚宜主任
• 標靶論文作者:農業科技研究院 黃德秀研究員
• 與談人:台北文山社大 鄭秀娟校長
• 與談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鍾明光博士後研究
• 與談人:經典顧問公司 劉柏宏主持人
【議程】
13:30-13:35 | 簡介本次論壇討論主題 | 台北文山社大 鄭揚宜主任 |
13:35-13:55 | 標靶論文宣讀 | 農業科技研究員 黃德秀研究員 |
13:55-14:35 | 與談人評論 | 台北文山社大 鄭秀娟校長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鍾明光博士後研究 經典顧問公司 劉柏宏主持人 |
14:35-14:45 | 論文作者回應 | 農業科技研究員 黃德秀研究員 |
14:45-15:30 | 綜合座談 | |
15:30-15:35 |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