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
《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
專題演講:香港新形勢下的流動共學
今年度學術研討會以《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為題,10場主題論壇及分場論壇也將以「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回應此命題,在社大,我們經常提出「共學」這樣的詞彙來描述在社大的學習樣態,也期望以「共學」的方式引動社大參與者內發的關懷及力量,從而共創公民社會。
今年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邀請許寶強教授(香港流動共學創辦人及執委、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座副教授)談「香港新形勢下的流動共學」,分享香港面對社會大轉型中,遊走於不同社群/社區內外的「流動共學」所扮演的角色,提供社區大學建立共學社群實踐經驗之參考。
【演講人】
許寶強/香港流動共學創辦人及執委、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座副教授
【講題介紹】
自六月開始的香港「反送中修例」運動,其規模、範圍、延續的時間,以至影響的深廣程度,均出乎香港民眾、中港政權與國際社會的意料之外。如何理解這場社會運動的成因和進程,從中思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本文所關注的問題焦點。
本文將會從一個關鍵詞--「共學」(co-learning)--切入,剖析香港當下社會危機的根本成因和發展動態,並探討有助民眾走出絕境的社會運動方向。本文將指出,「共學」或其缺失,是理解香港社會困局的根源、極權壓迫的內在矛盾,以至抗爭運動的局限與成就、問題與出路的重要鑰匙。
借助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有關思考(thinking)、學習(learning)、缺學無思(thoughtless) 和(公共政治) 行動(action)等概念,並根據2015年成立的香港民間組織--「流動共學」--的經驗,本文將討論中港政權長年的缺學無思,如何令社會矛盾積累,造成香港當下的危機和困局;同時又圍繞「共學」這主題,探討民間各種社群/社區於抗爭運動的轉化,包括分析11月區議會選舉「變天」後的新局面,從中思考於社會大轉型當中,遊走於不同社群/社區內外的「流動共學」,所可能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