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工程到水環境: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公共溝通與民眾參與
全促會專員/吳律德
今日(5月20日)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舉辦第19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來自四面八方的社區大學關心河川的夥伴齊聚一堂,讓下午的分組論壇「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公共溝通與民眾參與」座無虛席,近期政府推出八年兩千多億的前瞻基礎建設之水環境建設,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為此在全台北、中、南舉辦河川社群平台座談會,取得全國河川社群對水環境建設之意見,其中最讓全國關注的是280億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也成為今天的討論主題。
首先水利署賴建信署長從全國水環境管理來談未來展望,署長認為水環境涵蓋的是多元領域,必須落實水資源、水環境整合才能永續發展,同時特別提到8年2500億的水環境建設是從105年全國水論壇的結論(水與環境、水與發展、水與安全)發展計畫,未來更會要求水環境建設的各工程階段都必須具有民眾參與、生態檢核、資訊公開等機制,最後賴署長也回歸最單純的初心,從小在彰化八堡圳乾淨水源旁長大的他,以恢復故鄉水圳和溪流的豐富生態為職志,希望能讓未來更多小孩在家附近的溪流,就能輕易找到原生種水草。
而全促會楊志彬秘書長捎來全台河川社群對前瞻基礎建設之水環境建設的意見,將意見分為爭議項目、民間建議、確認資訊三個方向,希望能凸顯河川社群對水環境建設的異議、並提供水環境建設既有項目的延伸及其他不同項目的建言,更期許藉由確認民間與政府的資訊落差,調合河川社群及政府水利相關單位的認知落差,也呼應前面署長提到的民眾參與,希望為全國水環境改善建設創造更多機會。
楊佳寧博士則提到所謂真正的前瞻,應該是民間團體跟政府之間能夠合作,不是只有對抗,所以談水環境時,最重要的就是永續水環境,過去遇到淹水大多是以工程手段來解決,現在則應該要以符合河川特性,採用還地於河的方式來治理,尤其是過去許多工程都讓河川生態付出極大的代價,另一方面現行台灣水利法完全沒有提及生態,甚至環境的條文,導致水利公務人員只能依法行政,進而忽略生態、環境的問題,最後楊博士非常贊同全促會希望水利署能夠拿出固定預算,提升地方政府水利人員及河川社群水環境知能的意見,促成公私之間的夥伴關係。
黃于玻委員先以工程與生態NGO之間的對立關係談起,但不應該只有對抗,因為生態跟經濟其實同源的,只是過去我們只從單一面向去看生態系統,于玻委員以神隱少女的白龍舉例,帶著大家思考我們看河川是不是只有排水問題,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水利署也開始有不一樣的水環境建設,像是滯洪池等等,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水環境其實是被無意但有系統的破壞,當許多工程單位在問例如貓頭鷹等原生種生物為什麼在開發地出現時,卻沒想到該問的是為何要在這裡開發,破壞原生棲地,最後黃委員認為堤防不一定是水利工程,因為建越多許多堤防,環境風險越高,同時期待未來藉由資訊公開讓民眾參與一起做好河川生態保育,讓民眾跟政府不再是對立關係。
謝文猷經理一上台就放上東螺溪的空拍影片,河岸旁的台灣欒樹在四種顏色襯托下,讓許多夥伴眼睛為之一亮,但其實過去東螺溪光鳥類就有60幾種,但一直發生堤防水泥化、民眾亂丟垃圾、畜牧業汙水等問題導致生態受到破壞,幸好藉由湖埔社區大學與政府的合作,將長達一公里的東螺溪蝴蝶廊道重新營造,舉辦世界生態日,至今光蝴蝶都有42種記錄在案,最後謝經理希望東螺溪的未來,就是要讓生態回家,並成為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亮點之一。
進入綜合討論後,羅東社大的夥伴提到在羅東進行的U型溝推廣,並且希望水資源相關職權分散在水利署、農委會,現在是不是該有一個跨機關的整合平台,水利署署長立刻回應說水環境建設會有跨機關的平台,讓水利署也能影響農委會的農田排水政策;另外中壢社大的夥伴提到過去就是民眾看不到河川,例如有豐富生態的中壢老街溪,所以不會關心,希望未來政府跟專家能讓民眾能了解河川,才能夠促進民眾參與。
經過一整個下午的分組論壇,夥伴們提供許多亮點的建議,尤其是在地民眾的意見與對生態的想像以及符合河川特性的開發,近幾年來,民眾參與、生態保育、資訊公開的幾個基本理念與原則,已經被公私雙方所接受,研討會與會者一致認同透過上述理念與原則,經過公私雙方共同設計、學習、溝通,以流域公民的態度,配合水利署給予的資源及資訊,引導出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最生態、最在地的方法,這才是最適合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公共溝通與民眾參與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