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整理: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丁小媗
每年由本會定期舉辦的優良課程評選是全國社大圈的年度大事,而今年,有鑑於過往評選經驗,我們特別看到社區大學這個教育場域的獨特性,也就是每一門課程都是座落在台灣各個角落的特定脈絡裡。受到深諳社大理念與價值的評審們所評選出來的優良課程,其受到青睞的優越之處也都深具在地脈絡。
今年,為了創造社大間更綿密的交流關係·,優良課程評選在辦理形式上有雙重變革。首先,今年放棄傳統的擇優評選方式,而以由各社大自行推薦的特色課程作為交流的主體;其次,為擴大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回應社大二十年,故將採二階段方式進行課程交流活動:第一階段委由「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小組」協助辦理,將全國五個分區場次以及二場議題取向的課程交流,然後以第一階段交流的認識為基礎,由各校自行推薦特色課程參與九月份的2018年社大二十週年系列活動(原全國研討會)的優良課程展演。
2018/04/26(四)第一場分區優良課程觀摩與交流會在嘉義博愛社區大學展開。本區主要以彰投雲嘉澎等縣市的社區大學作為主體,並由蕭英偉理事為召集人,選定「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作為分區觀摩交流的主題,當天共有11所社大帶著精采的課程來交流:彰化二林社大、彰化湖埔社大、嘉義邑米社大、嘉義邑山社大、嘉義嘉義社大、嘉義博愛社大、屏南社大、雲林平原社大、雲林虎尾溪社大、雲林海線社大、雲林山線社大,每所社大除了帶著自己的課程依今日主題做分享外,也開放現場交流與問答。(課程交流投影片詳FB社團:2018 彰雲嘉嘉投澎區優良課程觀摩交流平台)
透過整天的交流,我們看到,一個優良(或具地方特色)的課程,通常都具備以下元素:一、跨課或跨域的結合,二、結合在地、滋養地方,三、透過類似如成果展、公民行動等方式做學習回饋或社群關懷,此外,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到社大老師、學員和社大工作人員如何共同合作,而由同一位老師所教的同一門課,也會因為學員樣貌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長出不同的教學方向,甚是有趣!雖然當日在過程中想在短時間內讓與會者理解課程,同時又要做到交流是一種考驗,然而,交流的品質,卻也同時會因著現場提問人投入程度而有不同,這些都是未來還可以再持續強化的地方。
當我們問:什麼是優良課程時,或許對於南、北社大的觀點各自不同,但是,不論在哪裡,社大一門課程的開設,絕不僅止於老師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整個學校共同的合作,這也正是當我們將原來理監事組成的「講師與課程小組」更為「教師與學習社群發展小組」時所欲努力的方向,我們期待能呈現現階段社大才有的形態:教與學是流動的,教師的教學深化與學習社群等都是社大的特色,而當我們不斷嚐試著從學習者身上談課程,才能看出社大的區別,進而對外界談社大課程是什麼。
圖說:博愛社大工作夥伴自行在黑板上作畫減少印刷
圖說:說明今年優良課程辦理精神
圖說:社大工作人員、老師與學員在現場分享課程
圖說:中午至將才工場用餐,將才工場是博社大的社區營造成果
嘉市後驛社區營造 廢醬菜工廠出「將才」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81263
圖說:中午由博愛社大老師現場教做折氣球
圖說:邑米社大老師和大家分享用蝶豆花做成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