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整課程目的
這個課程是社大與老師共同推動的,社大與老師們一直在試驗、一直在思考,最後擬定了整個課程的發展方向,社大不去拘限課程的發展,像一塊海綿,不斷去吸納各項議題、各項元素、更多元的講師群,社大行政人員幾乎是全程參與課程進行,協助老師們在課程上的進行,期盼藉著課程發展,帶動南關地區民眾做更多的公共參與及多元學習,也期盼能培力出一群能夠有能力演驛在地、文化、自然生態、環保議題的學員成為種子,讓最原始的美好傳遞出去。
關於這門統整課程
南關地區,泛指仁德、歸仁、關廟、龍崎一線,貫穿這一區的,是南182號公路。相對於臺南府城,南關地區是鄉下,以清代臺灣的城鄉關係來說,一個是「市內」,一個是「草地」。
大東門城是個重要的地標。對於南關線上的居民來說,沿182公路往西,穿越東門城,就是「進城」。在清代,東門城外第一街是「舊社街」,約略位於今歸仁與關廟兩區交界處,其餘散見小聚落。百年來,府城都市不斷擴張,由東區而新東區,再與南關線連成一氣。而舊社街早在1895年日人接收臺灣前不久廢庄,重心轉移到紅瓦厝仔(舊菜市),再轉到歸仁圓環。
南關地區的居民,對於自己生活所處的文化、和生態環境認識有多少?對於都市的想像是什麼?在過去,對於「南瀛」有多少情感?又,在縣市合併後,成了「大臺南市」市民,自己角色定位又如何?
社大不就是社區人帶社區人共同成長?於是許耿肇老師與其他在地講師簡辰全老師、楊昇展老師籌備一門屬於南關線上的文化課程,以讓更多居民了解在地文化為目標。讓在地人說在地事、在地人聽在地的故事。成了課程的緣起。
周末小旅行程課程的原身是「第一次田野調查就上手」, 學員數為12人, 比較特別的是有兩三位旁聽的學員,誤以為這門課是教「田野間的農事」,是從「有機農業班」轉來這個班。還好,他們說雖然「跑錯班了」,但是課程內容吸引住了,他們說,這也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表1:2014年秋季班「第一次田野調查就上手」課程實施表
主題 |
時數 |
講師 |
◇聽!大家都在說在地故事! |
2 |
許耿肇老師 |
◆村廟與聚落 |
6 |
蘇峯楠老師 |
◆王船與建醮 |
6 |
黃文皇老師 |
◆生育禮俗 |
6 |
陳志昌老師 |
【公民素養週】舊社街的故事 |
3 |
許耿肇老師 |
◆眷村 |
6 |
楊昇展老師 |
◆家鄉美食圖記 |
6 |
簡辰全老師 |
◇家鄉產業(虱目魚) |
2 |
許耿肇老師 |
接著在規畫下一季的課程時。為了讓群眾都能走得進來,就要先降低一些門檻,把課程再修得更輕鬆一些,就改成主題式的「週末小旅行」!
表2:2015年春季班「周末小旅行:走讀生活中的人文與生態」課程表
主題 |
時數 |
授課講師 |
◇體驗小旅行 |
2 |
許耿肇老師 |
◆臺江內海 |
6 |
蘇峯楠老師 |
◆巴克禮公園生態 |
6 |
柯志遠老師(月光) |
◆八田與一和嘉南大圳 |
8 |
陳志昌老師 |
【公民素養週】 仁壽宮的王醮 虎山林道的五感體驗 |
2 2 |
黃文皇老師 柯志遠老師(月光) |
◆大臺南的客家族群 |
6 |
楊昇展老師 |
◆農村二溪聚落產業 |
4 |
簡辰全老師 |
主題式的課程模式,說來這一季主題是精挑細選的結果,臺江內海、巴克禮公園、八田與一…都是最近幾年來詢問度比較高的關鍵字,走讀範圍也明顯的從南關向外擴大,不但走進府城,更走向海邊、爬上丘地。
課程一路走來,有更多加講師加入課程的行列,過程中,還延續了1個課程理念是「這一站的終點,是下一次的起點」。邀請陳志昌老師從前一次「八田與一與嘉南大圳」主題的終點「吉貝耍」為這次的起點,走進「龜重溪流域探祕境」。
表3:2015年秋季班「周末小旅行:走讀生活中的人文與生態」課程表
主題 |
時數 |
授課講師 |
◇聽地圖說故事 |
2 |
許耿肇老師 |
◆許縣溪尋幽境 |
4 |
吳首賢老師 |
◆臺南府城城牆的故事 |
6 |
蘇峯楠老師 |
◆二仁溪流域水旅行 |
6 |
許耿肇老師 |
◇鹽水溪的走跳日記 |
2 |
林劭璚老師 |
[公民素養周] ▲保生大帝信仰 ▲歸仁的教會 |
2 2 |
吳茂成老師 楊昇展老師 |
◆龜重溪流域探祕境 |
6 |
陳志昌老師 |
◆樹谷園區浮洲小生態 |
6 |
林玉玲老師 |
課程延續至2016年春季班,課程也已經走過10幾個景點,學員們也累積不少對文化與生態的經驗及看法,班級的成員也大致固定下來,每期續報名的學員也佔了7-8成,然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大家靈機一動,何不把每一次精彩的過程記錄下來呢?於是許耿肇老師與社大討論,採用一個鼓勵的方式,鼓勵學員把每次走過的行程拍攝,製成短片,並透過網路票選及老師們的評選,給予下一季課程報名的優惠,也鼓勵了學員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