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整課程目的
本校辦學願景為「發展社區治理的學習基地,打造綠色宜居文山城」,依據辦學願景發展三大特色學程,近年為因應氣候變遷、高齡社會的在地調適課題,文山學學程、環境生態學程和美術學程的核心教師於104年共同凝聚出「水文化社區營造」的短中程目標。
不少人誤以為地方學是描述過去的、沈寂的文史知識,但文山學學程強調做中學、參與式學習,本校希望藉由統整型課程的規劃與執行,吸引更多人對文山學與地方空間營造產生興趣,讓更多人體認到地方學是能改造未來的知識體系,讓更多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再生產出地方知識,成為活化地方學的動能。
因此,「文山學學程:景美水文化的故事」此項統整型課程的發展,是由社大行政人員、跨學程核心教師和在地里長與空間、社造專業團隊合作,共同盤點在地議題、公私部門資源及在地社群的參與潛力,形成課程、工作坊、講座、導覽活動和公共論壇的綿密配套策略,以地方學知識為基石,以未來家園為藍圖,以擾動住民參與社區空間活化為構造,讓更多人對景美水環境的生活文化產生屬地感,並對改造當前水文化空間產生改造參與感。
「文山學學程:景美水文化的故事」統整型課程設計強調「課程轉化」、「學習深化」,並細膩地為不同的參與對象設計學習現場,將過往不易入門的社區營造工作拆解成「學習有益」、「參與有感」的單元。包含免費講座吸引社大學員及社區民眾,為在地大學青年、青年規劃師及小學親子特別設計導覽活動和設計工作坊,為在地小學教師設計地方學教案工作坊,為社大學員及社區民眾設計導覽人才培訓工作坊及文史生態等主題性課程,並以公共論壇邀請社大學員及社區民眾參與在地議題討論,票選社區營造方案優先順序。
「文山學學程:景美水文化的故事」統整型課程讓不同的參與者,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訪問或調查過往水文化生活故事,體認當前景美水文化生活的失落,期望在市集與老街區中打造得以匯集當前人們交流力量的新人文渡口,沿著景美溪、霧裡薛圳、瑠公圳和萬盛溪等都會遺圳與相伴的仙跡岩、蟾蜍山腳,探究因應氣候變遷和高齡社會下的景美文化軸帶可以如何復興。
關於這門統整課程
社區大學在教改運動中由萌芽而茁壯,時至今日,社區大學因具有公共性格,已成為社區中公民養成的重要場域,也是發展社區學習的最佳平台。因此,本校於103年啟動教學研究系統,以8次內部行政研討會議、1次盤點工作坊、課程規劃暨教師聘審會議及2次教學研究會進行檢討,重新定位社大學程觀在引領師生共同實踐辦學願景。加上學程會議、校務會議等,總計以15次大小會議費時近10個月,確立將原5項學程調整為「文山學學程」、「環境生態學程」、「美術學程」3項特色學程¬。其中文山學學程內涵呼應本校「發展社區治理的學習基地,打造綠色宜居文山城」辦學願景,近年積極回應氣候變遷、能源危機、高齡社會、社區貧困等未來家園的議題。我們期待大文山生活圈是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存的永續家園。
文山學學程自104年正式設立以來,以培育人文素養、推動生態社區營造為發展策略,規劃課程轉化、學習深化機制,期能與文山人一起發展在地的知識。從102年以降的「文山水岸」、「文山好行」一路操作至今,行政團隊與核心教師及社區夥伴、專業團隊共同盤點文山區的發展脈絡與需求,104年即依據「復興景美文化軸帶」的景美地區課題人及文山學學程的架構,設定短中期的目標為「水文化社區空間改造」,據以規劃「文山學學程:景美水文化的故事」,與教師群共同規劃課程的設計與目標,透過課程、活動協助教師將社區特色與公共議題結合教學活動設計。
在不斷的滾動調整之中,我們承認多數人們對於地方學難有知識上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化整為零地將課程拆解成不同學習需求與不同學習條件的民眾可觸及的學習活動,以突破地方學和社區營造的關注同溫層,轉化人們對社造的耗時費日的刻板印象,吸引人們以「一日社造」貢獻在重新描繪景美水文化的故事。
這兩年下來,透過各類課程、工作坊、講座、論壇、導覽活動和社團紀錄報導的規劃與發展,我們看到了學員不只開始關心居住環境的歷史變遷,亦能關懷、回應當前社區問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並能在公共論壇中分組討論意見產生共識方案,能夠接續培力成為參與式預算的角色及社群,是推動社區營造組織最重要的目標。
文山學學程成立且實行後,為資源有效運用及永續發展的考量,未來文山學課程將規劃搭配講座、工作坊或社區服務方式累積學分時數,用化整為零的方式活化回應外部學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