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社大教師專業發展是個熱門話題。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出版社大公共教學行動與幸福教學的實踐論述的專書《在社大,與世界相遇》和《假如我們的日子是彈珠》;全促會也發表《來去社大玩社團》,勾勒社團的座標與集體行動的力量。這三本書敘說優質的課程和社團的經驗是如何發生,讀者認識社大的同時,也認識社大的教與學,以及被高規格要求的社大教師的熱情與關懷。
同時,地方政府也積極舉辦社大教師專業知能研習,以成人教育的套裝知識提供給新進與資深的社大教師進修。然套裝知識的灌輸又如何發展專業知能?地方政府或有來自評鑑的壓力或對社大教師的想像。然成人學習要發展對生活的願景與想像,從生活面向的議題切入,延伸生活經驗的視野,最有可能連結到成人現有的經驗與歷史、社會的結構,從脈絡中創新生活的教學內涵。社區大學重視經驗知識的探索,地方知識的實踐動能,深度體驗和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嘗試將論述分析、故事、經驗和案例操作緊密交織在一起。套裝式的成人教育知能,又如何培力社大教師?如何陪伴教師的專業發展?針對教師的進修研習,描述優良教師如何真實地投入社大教學中,深入參與在學員的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技藝的連結,協助學員編織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這原是社大教師亟需分享、共學與萃取的經驗,今年出版的社大三書,正朝向這個方向邁進。教師研習應帶著一種共同的方向感,接納不同方式的創意與參與姿態,太過制式的套裝課程,就知識的發展與實務來說,方便的取用成教框架,顯得過於早熟,不自覺(或自覺)地將社大經驗粗糙地概念化了。
針對教師的學習,可以透過跨界對話、發展工作圖像與鼓勵反省性實踐看見自己的專業框架,引導發展一個看得見的學習者的經驗,並從學習者的經驗作為起點的教習模式。或如Palmer所言,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認同與人格統整。因此,研習的內容必是開放性的架構。社大運動是臺灣社會最草根的公民教育運動,它的師資專業也應是最具本土指標的知能,我們沒有本錢自我封閉,必須將它推向社會大眾,並與專家對話,因為我們了解,透過對話所產生的理解、感召力和意義感是形成專業的途徑。
社大教師專業要在一個相互探討、對話的複雜過程中逐漸形成,課堂的現場就變成是一個教與學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專業的養成應支持現場教師的知能,它要協助發展而不是扼殺教師的熱情與自主。就現行的教師專業知能研習,我們真的很困惑:
一、 以套裝式的知識做為教師專業的指標,它是要走向新管理主義的意識型態嘛?
二、 社大的教師專業知能如果是這樣培力,它能支持現場的社大教師嘛?
三、 教師的專業進修,為何是引介的套裝知識?為何不是正在發展中的經驗知識?
困勉而思,我們期待對話與行動,唯有真實探討,才會生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