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大發展「學習社群」的概念,應該要從 104 年提出師工學協作的發展基礎上來 看。學習社群的概念是從辦學的三個角色間之協作性中長出來,當時並未對此概念有特別想 法,直到近幾年社大間開始討論學習社群的經營,才逐漸對照經驗,進而稍有釐清。雖然如 此,築基在師工學協作概念的學習社群發展,仍在經驗之中,內容定義尚無法釐清。本文即 在此背景上,藉由本校「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的經驗,作為探討社大「學習社群」觀 點與實踐之可能的初步型態。
案例背景說明
「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為第一社區大學與高雄市立美術館之協作計劃,社大辦學 在此機會之下,以社大已具學習社群基礎的地圖考古與藝術學群,進行師工學協作的捲動為 目的之計劃執行。本計劃以高美館館藏在地藝術家作品為基礎,結合地方文史,研創的小旅 行路線,108、109 兩年計畫總計研創 8 條各三小時的地方小旅行路線,110 年進一步將已研 創完成之 5 條教案,媒合路線臨近之國中小學校,進行校園版教案轉化的深耕。今年同時匯 聚 8 條路線,進行一次完整的路線走讀,後因疫情全面線上化,三年下來已完成超過 600 人 次的走讀,8 條路線已然成為認識高雄這座城市的通識課。此計劃之主要目的除活化美術館 典藏之外,亦期待藉涵蓋藝術與文史內容的路線教案,引領民眾探入日常生活與環境,探索 穿越時空的美感與文化體驗,提升民眾文化認知與視野,並促進成為具文化自信的公民。
揉合藝術與文史的跨域教案研創,由第一社大主導,成員有第一社大藝術與文史教師、 對兩領域感興趣的社大學員,兩領域專家,研創參與人數共計 22 人。5 位教師、10 位學員, 2 位外部專家,加上 5 位工作者(3 位第一社大,2 位岡山社大),形成了藝術偵探基礎社群, 以共學為精神,團體協作為方法逐步推展。
學習社群型態描述
22 位組成的藝術偵探社群,除了社大工作者 自身以及專家外,其他成員分別由現有社大課程 或學群中邀請產生。部分來自社大藝術課程學 員,另部分來自社大三塊厝說書人(地圖考古)社 群。從既有課程經營的基礎上,進行跨課程社群的經營,因為計劃執行之需要而有了行動的機 會。如果以第一社大師工學協作願景圖(圖 1)來看,藝術偵探社群落在學習發展的上端,並且以 跨課程與社群的方式進行社群的經營,社群經營的基礎觀點在於從個人到公共的學習,藉社群促進個人往公共行動的素養學習。
另外,從促進學習的角度,以社大學習者的觀點,從個人學習興趣出發,持續探深,是學習的常態模式;但是以社大辦學的角度,學習的探深是回到日常生活進行行動實踐。因此這個計劃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將學習放在日常生活脈絡來操作,在近身之處發展學習的應
用,並積極發展在公共領域中的實踐。如果日常生活是一處安居之地,本案例便是希望營造一條回到安居之所的路徑,而這個安居之所意指生活的地方感,鑲嵌在土地上的存在感,一個擁有存在與土地感的人,才足以成為具有文化自信的公民。
藝術偵探學習社群的公共學習與發展
自 108 年,社群初起,大家彼此陌生。因此一連辦理兩場聚會,聚會目的是營造相互間 的認識,以及對計劃的了解。有了這個基礎了解之後,接著辦理一場大型的藝術偵探教學設 計工作坊,主要針對教案的研創進行操作。為了讓整個研創過程多一些探索與生活經驗,因 此外部專家只有兩位,並融入路線內一起進行研創,路線為跨域分組,也就是每條路線皆有 一位藝術與文史面的師生參與,每條路線各有 3-4 人不等,路線分組的方式有機會提高參與 師生相互間互動。整體教案研創從開始到教案演練過程共計 18 小時,以研創者經驗的擴散和 收斂過程,逐步延展創意,並在操作法結束前完成教案初稿,再經實際路線勘察後,進行路 線演練,最後修訂教案定稿。整體過程分成五個段落進行,分別是引動好奇心、收斂出奇 點、出奇點與點線佈局、教案出爐、教案演練,到最後的教案定稿,發展圖請見圖 2。
工作者中有三位夥伴融入路線教案研創,兩位在過程中擔任計劃主持及執行角色,後者為整體社群陪伴之關鍵者。
整體教案研創過程是藝術偵探社群經營很重要的階段,一般而言研創很燒腦,對參與者 而言常是中途退出的關鍵,但是本案一半的參與者有地圖考古學習經驗,已經在探索式的學 習具有能力,加上研創導引的設計是從設計思考的基礎上發想,強調生活者經驗的置入,因 此研創的一開始便具有濃濃的探索興致。研創的後段因有具體構想,所以落實成為可行的教 案便成為一個正面的挑戰,凝聚了路線內部的興致,也讓不斷的調整與演練,發展成為藝術 偵探社群共學的實質。不同領域的師、生,在這樣的發展歷程中,逐漸融化界線,成為路線 教案的實踐共同體(見圖 3)。
經過三年的互動與經驗的堆疊,目前八條路線已經發展成為具持續性的實踐社群。路線成員相互間經過過程的磨合與了解,已經成為可協作的共同體。路線除了計劃本身的執 行,路線小組按周邊資源,開展了許多機會執行路線偵探走讀。今年亦因疫情關係,必須 發展線上版的教案,從實體到 線上,諸多困難,路線夥伴們一一克服,並如期於九月啟動(見圖 4)。不同的工具並未難倒路線夥伴,反而激盪出多元的 線上操作創意。
藝術偵探社群在公共學習焦點上的觀察
共為社群,可以從中獲取支持,讓膽小的人得到力量,讓有力量的人可以陪伴他人,缺乏自信的人能再度振翅而起,讓彼此的專長和經驗可以相互支持,進而共振並行動。在個人內在如此,外顯出來的文化面向上亦是如此。一群人的行動可以相互鼓勵與增長,彼此的長處有機會被看到,彼此的短處也被補足,並在這樣的共振中,發展共同體經驗,從而建立自身的信心。淑惠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她是一位退休多年在家照顧家人很長一段時間的家庭主婦,在社大上畫畫課,經老師的推薦,加入藝術偵探社群。原先非常猶豫是否加入,覺得自身能力與自信不足,加上對歷史不感興趣,因老師的鼓勵而加入。加入後,發現社群大家都很優秀,又更怯步,還好對自身承諾負責任,以及社群夥伴的鼓勵,一路努力跟上。因為努力,藉著過程中的資料閱讀接觸,以及夥伴交流,逐漸產生智性激盪,在教案的參與中慢慢有了感覺,並將自身作打油詩的特長融入,為教案內容的多元性加分不少。在此得到的信心,逐步成為對自身的肯定,因著社群的鼓勵,她的打油詩以及藝術課所學的專長,在近期逐步有機會發展成為陪伴高齡者的教案。從開始的怯生、缺乏自信,到學群行動參與得到的鼓勵,淑惠藉由公共學習,讓自己走出自信的第一步,在自我的表達上逐步發展自我的圓滿。
同樣在個人轉變上的經驗,玉書則是表現在自我侷限的突破與跨越。因為被邀請進入藝 術偵探社群,社大學員玉書一方面感到被肯定,另方面知覺濃重責任感。三年來跟著路線社 群夥伴一路共振,最大的感受就是打開了生命內在美感的力量。過去的她畫畫是表現,經歷 了藝術偵探社群學習,更體會到每件作品背後與生活文化間的關係,從畫家內在因環境引動 的感受到畫面呈現出來的筆觸、線條、色彩與構圖,畫中的表達性深刻劃入她的生命內在, 從而認知到環境的中性化,無論美醜,在有感的接觸中,都能轉化為動人的內容。問她現在 畫畫有甚麼不一樣,她回應道「感官被打開了,內在的體驗鮮活,更能順手拈來,有感創 作。」,在社群學習的經驗中,也同時讓她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與視點,看到自己的框架,常 常會在社群討論中與夥伴升起論點戰火,同時之間又因不同觀點的觀察,又能看到自身的執 著,對她而言是最重要的收穫。
跨領域的協作是學習的開始,華莉是社大的學員和行政志工,因有高美館志工的背景,被邀請加入藝術偵探社群。原先是以藝術經驗的角度加入,卻在柴山教案研創過程中,藉由文史資料的接觸,逐步產生好奇與興趣。加入初期的她,認為應該多談藝術,少一點文史,如此路線才會活潑。但隨著路線夥伴文史探入的深度,逐漸引動她的興致,乃至於正式走讀前,主動表達願意為幾棟歷史建築進行介紹。另外,由於路線小組社群裡對於柴山的各項考掘,以及畫家張啟華對柴山的各種面向的描繪,過去無感的柴山逐漸在她的眼前展現姿態。
在社群交流中,常見她捕捉不同時間的柴山面貌的分享,同時在這些分享中,城市的天際線逐漸變成社群討論的重點,城市設計與同享天際線的民主議題有機會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並延伸為反思公共領域集體生活問題的機會。
另種自信則是對自身所在之地的了解,逐漸堆疊成為力量。藝術偵探社群所發展的公共學習機會,是讓個人生長文化認識與自信,秀惠剛從商務職場退休,因為想對地方多了解,來社大上了地方知識相關的課。因緣於地圖考古的探真精神與學習,在藝術偵探過程中持續
文化探索,因此有機會打開另階段的運用與認識。有日,她從屏東參加文化觀光季返家,很興奮地在社群上分享搭到文化觀光列車,車身上的國際大師梵谷、畢卡索等作品裝飾如何好看,然後一轉話鋒,提到如果高雄公車處也要如此做的話,她要去建議希望可以放上方永川
左營舊城門,以及張啟華的柴山、旗津等畫作。文化自信的長成始於了解,秀惠對於在地知識的了解,讓她能意識到公共資源上的文化表達應該也要有翻轉。像這樣對公共政策的敏感覺察,也反應在一次公共景觀上,由於左營蓮潭路線的文化探索過程,秀惠感到因為城市發
展的過度,周邊自然人文景觀已被壓縮與破壞,當市政府要出售一片蓮潭邊舊有水圳的學產地時,能跳出來聲援,最後和協力的協會,成功促使市政府取消出售公有地的政策。文化自信的建立,在於扎根土地的接觸與認識,秀惠因為藝術領域的接觸,打開了以地方史觀維護文化地景的視野。
成為社群,同時非屬同質社群,而是必須具行動共振的共學社群,代表必須有一個共同 朝向的目標。相互並不熟悉的個人,如何進入可以一起協作的階段,又能保持持續熱情,期 間並不是沒有困難。社群夥伴在初起的階段,多少都會遇上令人掙扎的隊友,這種情況常發 生在想法與意見溝通的階段。對於意見的表達,有些人可能較堅持,有些人可能容易妥協, 有些人做事講求完美、有人講求細節和步驟,也有人可能較隨性,享受隨順創意。這樣的組合不免常生掙扎。在這種情況下,公共的學習便有機會展開。一旦這個面向打開了,跨越年齡、性別、角色,以及專業的界線,就可能在協作的過程中遁入背景。玉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是一位年輕的社大工作者,在她的路線夥伴裡,有一位老師和學員。面對年齡可以當 媽媽的夥伴,以及帶著敬意的社大老師,一開始她真的還不知道如何協作。藉由教學設計工作坊,帶動起路線教案研創的氣氛,她逐步進入有意識地和夥伴們對話,從事情發展的程序 中,不知不覺走進了協作的脈絡中。她分享到有一天,突然意識到,過去常用「您」這個敬 語和老師互動,不知覺當中變成「你」;而面對可以當成媽媽的學員,從早期的想照顧的心,到意識到她也能的放手,反而看到了學員長成的自信。在陪伴的議題上,玉珍打開了她在互為主體於夥伴關係上的視野。
社群中的公共學習,因為協作,有機會在彼此相互間的界線上發展學習,在這條界線上看到自我與他人的侷限,便是社群感建立的開始。由於計劃任務的執行,所以自我與他人的侷限成為可發展的挑戰,跨越自身界線使公共學習便成為可能。淑惠、玉書、華莉在經驗中公共學習的面向是自我的跨越,雖然是很個人的面向,但卻是朝向公共的結果,其結果是打開自身經驗的世界,看到更多元的可能。
社群中的公共學習,因為議題,促使知識與關係成為學習的機會,秀惠因為在地知識的掌握,提升了文化覺察力,因為議題的接觸,而有了觀點的建立,這種有感的文化自信,是促成她能夠行動的基礎。而玉珍在社群中的人我關係接觸,意識到多元與互為主體的體會。
從上述的觀察,社群發展中的公共學習是有可能的,公共學習可在個人邊界的挑戰、關係的覺察到公共議題的接觸與行動當中發生。如果這是有機會經營,那麼學習社群的營造便成為社大公共性理念實踐的路徑之一。
學習社群營造與社大的價值實踐
如前言所述,師工學協作作為公共參與精神實踐的前奏曲,在藝術偵探學習社群的經驗觀察中,本文試著梳理幾個面向作為回應。
一、多元觀點與經驗的介入,形成看見彼此的機會。
學習社群的形成一般而言傾向同質社群,但也可以是非同質間任務性的組成。同質社群可能因為相互間的熟悉度,以及已成的默契與文化,導致過程中的謀合機會減少,而失去了公共討論的練習機會。非同質間的組成,觀事點互異,雖然可能激發戰火,但是不同面向的觀點往往是為自身開啟更大視野,以及深化經驗的機會。公共領域中的會合,充滿多元觀點的對話,社大的公共學習從任務導向的社群發展,作為公共人的養成,可以是一種方法。
二、學習的深化,在打開日常生活領域中的公共覺察。
日常生活現場就是公共性的現場,如果在生活中無法察覺公共性的存在,想導引到更大的公共議題,那距離會更遠。在案例中秀惠和華莉的故事,顯見公共意識因著在地文史及藝術的接觸,觸發文化與環境處境的切身感,而能有延伸的行動參與,在他們的故事中行動的引動是自信的茁長,在公共生活中實踐。
三、以任務作為工具,共成社群陪伴,體驗另種公共參與。
社大辦學希望能促成學習者對公共領域的生活有感,因此常以公共參與週或社大月,規劃公共議題相關活動,刺激學習者走入公共知覺,甚至能內化為意志,展現於行動參與中。而學習社群的經營可以為另種方法,有任務性的藉由課程、活動,以及計劃,進行捲動。本文案例以計劃捲動學習社群,在過程中營造社群學習,因為計劃的任務關係,所以有機會維繫其發展性,增加社群持續練習與實踐,而集體共構的公共實踐,便是為高雄這座城市發展通識課。
學習社群經營的困境
這是一個計劃的案例,既是計劃就會有勉強性,也就是任務的達成需要承諾的強度。藝術偵探學習社群如果說具有一定的學習社群理想,是否就是因為計劃框架的支撐?如果這個框架移除,藝術偵探的持續性可能就會受到挑戰。由於目前計劃仍持續進行中,未來的發展
尚無法預測,但在路線社群的發展中,也顯見已有兩路線結合地方條件,有機會進行自主的運作,如旗津線和月世界路線,同樣的協作模式也有可能延伸到其他地方路線的研創,社群仍然有機會自主發展。
基於前述所提,計劃本身框限了過程中的社群自主性,社大工作者的規劃與陪伴仍然主導了一部分的脈絡,遇到社群討論過程的困難時,為解決問題,社大工作者的現身,有可能社群失去了一些直接面對問題的機會。但可確定的是社群協作,確實可以促進師工學互為主
體的對話關係。
社群裡的夥伴,相互間串起的協作感以及共同的經驗,有可能轉換為未來其他的公共行動,就像夥伴阿智說的,藝術偵探經驗就像放在心中的一顆種子,未來會冒出甚麼樣的芽,只有在未來才會看得到。
學習社群在社大的價值實踐
三人即成社群,因人的組成,有機會觸發人我的關係以及更擴大的公共學習。學習社群如何定義,到了文末也很難釐清。就本文而言,學習社群是一種社大工作法,帶著任務性與 社大師生一起發展,這樣的共學不同於社團、自主性社團。近幾年來,從「自主性社團」到 「學習社群」字眼的運用,看出社大辦學經驗與價值的遷移,也就是從對「事」逐步往 「人」、「關係」的偏移,以及社大理念實踐逐步朝向當代社會人與人間疏離感的縫補。學習 社群的經營,可促成多元觀點的社會與社群網絡間的相互看見、支持與共同願景的共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