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全促會社會實踐小組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透過與臺灣社會重要議題的對話與社大特色的實踐方法研討,一方面彰顯社區大學的各種行動在臺灣地方與社區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從社大在地實踐的經驗創造未來行動的可能性。今年,社會實踐小組持續關注近年來在社會上受矚目的「地方創生」議題,邀請社大夥伴在2/18下午,一同來認識雲林及屏東地區的地方創生經驗,共同思索社大與地方創生、地方振興之間的關聯性,有什麼樣的開展可能性。
由國發會統整各部會資源所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包含2017-2018的實驗階段、2019年的地方創生元年迄今,推動已5年,儼然成為當代的熱門關鍵詞,繼而使地方人口負成長、地方消滅、關係人口、企業投資故鄉、青創基地、地方品牌、科技導入···等地方創生高關聯度的名詞也逐漸被記憶。各界對地方創生既有期待也有質疑,一方面希望真可以為地方人口流失止血、帶來榮景,但亦擔心單一或少數企業的擴張投資與地方硬體建設的增加,能產生多少實質效果;同時這樣的過程中是否維持居民參與、共同承擔的民主開放與社造精神?
持續近30年的社區營造、持續10多年的農村再生,兩者多以社區為基本培力對象,而地方創生則不同以往,反而以鄉鎮區公所為主要推動單位,2022年初統計已有約70個地方公所提報計畫獲得通過。但大環境現象是科技園區持續擴增、台商回國投資擴增、帶動房價不斷提高、年輕人繼續轉入大都市但卻購房困難、嬰兒出生率更探低檔(2021年為歷年最低的千分之6.55)。究竟地方創生是否是地方振興的真正靈藥?地方社會在人口減少的情形下,如何維持幸福充實的生活?對於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而言,過去以來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並採取了怎樣的行動?未來可以有怎樣的新做法?
本次論壇選擇在人口持續減少(2003年約74萬人,2022年1月約66.9萬人)的雲林縣舉辦,將聚焦於非六都地區的地方創生規劃,邀請雲林縣政府計畫處李明岳處長,以及屏科大陳美惠教授,分享推動經驗。雲林縣在中央推動地方創生伊始,便由縣府計畫處成立專案辦公室,主動協助各鄉鎮公所提案,例如幫以往對中央各部會計畫相對陌生的鄉鎮公所,尋找可對接的部會資源,避免公文書往返退件的困擾,目前雲林縣已順利通過9個鄉鎮的地方創生計畫。屏科大陳美惠教授則是長年關心南台灣的農業與林業發展,協助屏東縣牡丹鄉於2019年獲得地方創生計畫,包括「部落旅遊事業計畫」及「農業生產事業計畫」等。
藉由李處長與陳教授的地方創生經驗分享,邀請全國社大的朋友們一起來現場或線上跟兩位專家討論,社大在各地執行的地方學、環境關懷、高齡友善社會、公民電廠、河川營造、流域學校、食農教育、媒體識讀、社團深化、生命故事、公民新聞、鄰里說書人···等課題,究竟與地方創生、地方振興有什麼樣的關聯,有什麼樣的開展可能性。
【講者簡報分享】
雲林縣政府計畫處李明岳處長: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1b6moxrciBlS5GC5O13zyDhfTrFa55_/view?usp=sharing
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2M0U9ZJ29JZkePeoxDhzXxU0vKSxucy/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