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您為傲,為您喝采-社大運動的教師們
蔡素貞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校長、開學文化董事長
這星期剛為本校兩位教師的新書寫序,一位是木工公益修繕社指導老師黃俊修,一位是音樂欣賞鍾育恆老師。而這兩位老師正好是社大教師的縮影,也是社大生活藝能課程落實「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的終身學習願景代表之一,他們在民眾喜好參與的藝能類課程中融入公共性、學術性的元素,讓社大藝能類課程的內涵不再只是偏狹的技藝傳習,讓民眾在取得所需的過程中,也能真正的學習並感受到社大成立的精神與目的。
黃俊修老師在松山社大是從電腦班學員進而成為社大木工課教師,隨角色的轉變他開始摸索如何寫教案如何規畫課程,不但授課專業受學員肯定,更進而在九十八年度帶著木工班學員成立「獻木松山-木工公益修繕社」,讓學員在做中學中也能將愛心與關懷,延展到需要關懷的獨居與低收長者身上。記得那年黃老師到校長室來,他提到他小時候家裡很窮,窮到用布袋當棉被蓋,念完國中後就被送去當木工學徒,生活很艱苦,現在自己較有能力了,希望能幫助窮人有一個遮風避雨空間,因而有了木工公益修繕社的構想,這是本校木工社成立緣由。社大運動之初,除學術性課程外也彰顯社團與生活藝能課程的重要性,因為學員經由社團活動,可引發其對週遭世界的關懷與認識。而木工、水電等生活藝能課程,在漢文化萬般皆下品的觀念下,生活中的許多重要環節都假手他人,這使得生活內容變得貧乏而無創造性,也讓人們沒有實際生活體驗。另外,因不需自己動手也造成「壞了即丟」的現象,大量浪費生活資源,而社大課程中設有水電、木工等,將有助於淡化階級界線。平日被花錢差使來服務的水電與木工,在社區大學卻被聘為老師,這不僅有益於提高職業尊嚴,另一方面也可降低民眾對資本社會大規模經營體制的依賴,認識動手作的價值。
而另一位音樂欣賞鍾育恆老師,他在課堂教學員如何享受知識欣賞音樂,而非勉強吞嚥知識,因而多年來他的課從沒招生問題。這次寫序是為他在社大教學中的第七次境外教學,也是五本境外教學專書-《鏡頭裡外》、《為愛長歌》、《就在當下》、《凝望幽微》、《夏雪春晴》的第五本《夏雪春晴》書序,鍾老師帶音樂欣賞學員打算踏遍全球五大洲,計畫寫足12本境外教學的書。我們深知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並深化人的經驗世界,使人把自身的生活體驗,延伸到不同的時空。而當下許多成人教育的形式便常忽略這項特點,鍾老師的音樂欣賞透過境外教學協助學員打開經驗世界的同時,也提供他們延伸自身經驗的環境與機會,因而教育的成效自然倍增。或許人生有多次出國的經驗,但加了音樂兩字所產生的化學效應,意義就會大不同,這是每次規畫的境外教學,能令參與者,終身難以忘情之所在,因為每一次都是既知性又豐富的安排,可說是一種「帶著覺知的旅行」,而每一本境外教學專書,都是師生的共同創作與生命體悟,也是一本能引導你我神遊其中,發出最純粹、最驚嘆之感的書。
在大學裡許多老師都有過這種經驗-學生在課堂睡的東倒西歪,睡得渾渾噩噩,睡得無聊痛苦,因為課堂沒有足夠的力量讓他們睜著眼睛,把知識吸收進身體裡,這讓教育效果大大走樣。反觀社大學員,沒有任何人逼他們來上課,甚至沒有明確的功利動機刺激他們來上課,但是在社大的課堂上很少看見昏睡一片的場景,哪怕上了一天班,哪怕兩三小時完全沒休息下課,學員們仍睜大好奇與興趣的雙眼,沒有人睡著。為什麼?因為課程能引起學員共鳴,因為他們enjoy 所學,他們享受生活經驗,享受文化藝術…,因為社大老師提供他們一畝豐富的知識糧田,讓他們捨不得錯過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