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1/08/12(日)-101/08/13(一)
地點:北投社區大學(臺北市北投區 112 新民路 10 號/新民國中活動中心 B1)
議程:路上觀察學
帶領:柳秀慧
(楓香組)
過程中有與居民聊聊,發現他們不瞭解社區大學是什麼?社大與空大的區別?以及社大是否為老人大學? 一路上也發現在家的居民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不知道是因為白天年輕人都出門工作或是其他原因,建議可以針對當地做人口現況調查。 另外,也觀察到眷村內的房屋狀況都參差不齊,有居民表示眷村未來可能會全部翻新,然而就這一部份,我們開始思考這樣的老眷村是否需要全部翻新?又或是保留一部分作為古蹟?眷村的改建是將原住在地的居民分到不同點,還是整個遷村?
我們路上觀察的重點比較放在眷村改建的討論,眷村是翻新或是整修哪一個好?可以藉由先調查瞭解在地居民的想法,以及針對目前人口狀況進行調查瞭解。若改建大廈則應該瞭解長者們的需求,依其需求做一些設施的改變。 除了眷村外,路上還有經過舊式澡堂、跑馬場、巷弄等等,建議社大可以開設一些課程,例如:寫生、工作坊、攝影、走讀等等,可以作為追尋歷史軌跡、人文故事、在地建築。溫泉的部份則可以發展文創產業,另外從路上看到老人家居多,也許社大也可以發展銀髮關懷的工作。
(杏林組)
本組所走的路線是北投最有文化歷史的北投公園。可以觀察到從北投公園整個周圍其文化觀光已建立非常完整,我們所看到的各點都已經修復的非常完整,有些古蹟除了保存好之外也對外開放,讓民眾可以參觀。 在過程中,我們覺得自己是觀光客,而路上所碰到的人,大多也是遊客,可以接觸到在地居民的大部分是在各景點的志工,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的志工,這些志工大多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志工,就上述所觀察,我們發現幾個問題,也許未來社大可以介入/行動: 1.北投大多都是觀光客,在地居民人數非常少,可以碰到在地居民也都是景點導覽志工,也許社大可以開設課程,針對這些路線,培養導覽志工,提供給民眾更深入文化導覽內容? 2.部份時間久遠的特色景點,因為時間的延續、環境的改變,有些已經不是原本的樣貌,例如大泡湯浴池、地熱谷,是否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的轉換,另一種體驗方式來恢復原本的面貌,進而認識過去的文化、環境,例如溫泉博物館即是很好得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