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與十二年國教──竹松社大地方論壇
文:楊志彬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在新竹參加了一場非常愉快的教育工作坊。由竹松社大和新竹的自主學習工作者合作,邀請許多第一線工作者現身說法談幼兒的學習以及他們的實踐經驗。清華大學的教室坐得滿滿的,至少有十幾個小朋友在教室後排不安於座,不時聽到小孩跑來跑去的嘻笑與生氣哭泣的聲音傳到前座,以及家長的軟言安撫,彷彿正以行動檢視著台上的理論。
我遇到三位媽媽由台中過來,現場的氣氛看起來應該是不同自主學習社群的大集合,一群群一落落彼此互相熟撚,講者的經驗對於困於教養衝突與體制夾縫中的家長非常有激勵性與啟發性,小孩的笑鬧與專注聽講、熱絡回應同時並存,這個畫面非常動人,現場許多人的生命經驗正在起著共鳴,隨著講者的抽絲剝繭,與會者正在探尋生命中共同的困局與出路。我感受到自主學習社群的力量來源之一同時也是一群孤單的家長的共學社群與支持社群。
今年推動的社大與12年國教計畫,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不只是社大的資源進入國教體制,對象不同,意味著教學方法的轉換與教學內容的轉譯,提醒社大必須花更多心力凝視教學現場的發展。尤其是竹松社大與自主學習社群的合作,以及阿淦多次鼓勵社大與實驗教育合作,後兩者在教學現場的專注與反省在近幾年產出了非常豐富深刻的實踐論述。反觀社大在過去20年,最弱的一環或許正是學習經驗的整理。
我反省到,過去的社大經驗主要是由社大的工作者論說的。而工作者鮮少同時具備社大講師的身份,所以由工作者為主所談論的社大經驗往往不能像自主學習工作者那樣,直接由學習現場汲取大量養份。未來如果可以創造社大與自主學習、實驗教育的學習經驗對話,並鼓勵更多社大老師發表社大教學體會心得,對於我們的學習觀以及學習論述一定有相當好的影響。
此外,成人學習的功利性與社會性更為根深蒂固,因此,社大的教學必須更具目的與結構。這是過去社大發表教學經驗往往必須回應的課題。而批判性高的社大教學所引發的師生互為主體的辯證關係也更為強烈,社大20年的「社群共學」觀點開始引發了比較多的文本探討這些經驗。這些提問可能是自主學習工作者也會感興趣的社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