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城市系列】智庫沙龍
【第二場】 何謂食物城市—以小尺度生活圈為基礎的城市生活想像
時間:105/5/27(五) 19:00-21:00 (2小時)
主持人:李子燿 講師(勃翔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內容:
食物城市是生態城市
食物城市也可是生態城市,所謂生態城市並不是只有很多公園綠地,而是在特定環境系統中動態的運行,例如抑碳及節能。生態城市有許多的運作原理是來自於流動空間,例如人的移動或是天氣改變等流動因素影響特定環境。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人的參與,並配合生態城市運行的原理或原則去生活,才算是好的生態城市。
都市是由音環境、光環境、熱環境、氣環境以及水環境等流動系統建構而成,都市問題的產生要從這些基本的原因探討起。在這2、30年來世界各地都投入許多生態都市的建設,例如強調雨水管理、綠色規劃空間,或因氣候變化控制人口成長、城市邊界及熱島效應區位分布等。有許多規劃方法在近1、20年來發展出來,而近年來也逐漸強調流動性的設計,也就是期望能將都市運轉從原本流失性的系統變成循環性的系統,以達到降溫、節能、安全、減碳、再利用等目的。2010年我曾跟德國生態建築師做生態城市規畫設計,希望能將生態化循環技術與周邊環境整合,並建立起自足的循環系統,使都市跟農村的資源互相循環使用,使直線大系統變成循環小系統,在這之中的重點是食物系統。而這項技術稱為E─circuit。
聯合國在2011、12年提倡生態農業,2012、13年提倡家庭農業,2014、15年提倡食物區域,希望藉由食物來整合城鄉區域化。卡薩布蘭加有個關於食物區域發展的研究(2008年到2013年),主要研究超大型都市永續發展。在這計劃裡把都市農業作為氣候變化的整合因子及生產性基礎綠色設備的例子,意思是若要形成共生生活圈,就要使食物發揮以上兩種的影響,而不是只是吃的用途。
農食是生態城市的運作系統,也是啟動共生小系統的關鍵機制,以農食做為範疇,定義生物區域邊界。大概在2000年以來,有幾位荷蘭的建築師提出食物與建築的結合,如果將資源運作鑲嵌入都市農業的話,許多資源就能循環起來而不會流失,此稱為永續食物植入。而有這個觀念是因為食物的生產、消費、供銷,甚至文創等,是可形成以生物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經濟。農食系統重要是因為他能同時扮演生態基礎設置系統和生產型綠色基礎設置系統的角色。所以一般講農食是指在栽培、生產、配送、料理、回收等過程中與光、熱氣、水、資源、營養的關聯,例如配合日照選擇作物,蔬菜作物等可以調節溫度、淨化空氣、淨化雨水等等。以這種方式,人能跟建築物產生較親密的關係跟互動,也能為建築物帶來比較多活力。透過農食和建築設計,產生生活的改變,達到與資源共生的共生系統。
希望都市能透過食物設計的調節,讓傳統景觀變成食物景觀,其方法有空間整合、技術整合、社會整合及經濟整合。技術整合是希望建立短距離的小系統整合模式,短距離才能跟對象物產生親密的交流。歐盟在都市發展計劃裡認為生態都市中生態建築的建設不外乎是為了人,如果透過設計使人跟人交流更親密,這才是成功的生態都市,例如農食的交換,透過互相交換各自種植的食物,可以促進社區交流,像在東京那裡的人愛互相送附近的朋友水果。
利用食物系統產生關連性的例子是在加拿大多倫多一棟11層樓的建築。那棟建築在中庭建造了中庭菜園,用來種植蔬菜。系統由上而下為水田食,上層使用煙囪效果促進通風,並蒐集雨水,在中庭栽種,樓下則是餐廳。此建築為垂直共生的農業建築,同時也是個循環系統。
英國提出一個立體農業的概念規劃,食物當成共生性而不是只是拿來吃的,例如前院種菜後院養豬養魚地下室進行排泄處理,並透過採光跟北向隔熱,達到食物整合生態系統。而這生態系統不只限於單純個人住家,可以擴大大社區或鄉鎮。另一案例,北方常見的溫室住宅,玻璃溫室採光,除了為了採光,冬天時外面天氣不適合種植蔬菜則可種植在屋內。另一個案例是再生產生態村。其中一個概念是每個社區都是自給自足的建築物,並能處理廢棄物和生產能源,微電網自行發電,形成共生系統。建築有分主動建築跟被動建築,我們要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是既定的,所以建築是被動的適應,但被動適應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主動調整。現在注重智慧城市,而沒改善生態系統。農食可成為生活的驅動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個人買房子時要求建築師,這樣建築師自然會多創造一些類似的建築而不是只是為了美觀而已。
有個例子是在日本北海道2014成長的巢居,重點是他對食物的看法,食材之家,希望透過食物的週期活動拉近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開放的公共建築,目的是為了向人們顯示北海道的特產。此建築採用透明的薄膜材料,水槽集水加上通風,塗膜是為了要「曬」。「曬」是北海道很經典的食物料理方式,例如曬紅蘿蔔、白蘿蔔。當聞到曬紅蘿蔔、白蘿蔔的味道就知道冬天的到來,是食物跟生活系統的展現,表現出一年四季的變化。食物,是土地的歷史。味覺,是時間的記憶。
農食是健康的生活體系,構建健康都市的10個原則裡核心是以人為本,健康放在第一位將健康放入規劃,其中有一項是提升取得健康食物的可及性。共生就是健康的生活系統,其重要性遠遠大於我們所理解的蔬果米糧的採購跟飲食。健康的定義在於生命的長度跟質,也就是要活的長跟活得好。小共生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健康生活做準備。農食不只是吃而已,更是食物跟城市的連結。而這連結跟生態城市也有關,包括了土地利用、建築等相關系統。最後還跟生活系統有關聯,這就跟健康有關,真正的健康來自於土地、居所、食物跟人心。這就在談論食物城市或人類的小共生系統以生態城市的角度去切入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