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觀察心得分享者: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陳捷
照片:全促會 吳彥然拍攝
4/21日我們幾位大學生有幸參與由走讀安農溪活動。原先,是將自己定位為觀察者的身份,卻在活動結束後意外發覺自己從頭到腳已是完整的參與者。更加意外的是,整個人在身體與心靈層面皆有可觀程度地滿足。略加思索,應是主辦單位在各個需求層次上,由低至高,皆予悉心照料的緣故。
在生理需求層次,開學儀式後的天公粥、肉粽、三星蔥油餅為接下來的健行補足了極為充分的熱量,健行途中滿溢濃郁豆香的豆腐冰更提供了下一段啓程的動力。特別是品嘗豆腐冰的同時,社區大學古箏班的學員為大家演奏了數首曲子,在悠揚的樂聲中,腿上囤積的乳酸似乎也安分了下來,更為站在路旁吃冰淇淋這件俗事增添了一些風雅氣息。
在安全需求層次,整場健行由來自羅東社區大學與宜蘭社區大學的領隊帶領,讓參與者從未陷入惶惶不知所往的緊張情緒。領隊與參與者的比例大致為1:7,使得每位參與者皆能受到合理的照顧。整趟的走走停停,皆在妥善的規劃下進行,讓期待放鬆心情的參與者得以完全地放空,僅需跟隨指令移動即是。
在社會需求層次,活動參與者泰半來自相同地域,或是社區大學的相同班級,在全體參與者中形成了多個次團體的隸屬與認同感。放眼望去,來自同個鄉鎮的參與者會穿著特製的背心,上頭顯著標記著所屬鄉鎮,也有些參與者佩戴相同款式的帽子,以辨別與全體的不同。
在自我實現層次,每個參與者藉由相異途徑找尋到自我的實現方式:挑戰平衡感走過細狹的田埂;搶先所有人說出植物氣根的特性;抑或是經過平均睡眠時數三小時的一週後還能健全地征服2.5公里。走至行程的終點站,還可以帶上一盆三星蔥作為伴手禮,也算是完成整趟走讀安農溪的認可與紀念。
此趟走讀安農溪,在觀察社區大學學員、教師與職員的互動協作之餘,也讓在長期雍塞於台北的心靈得到自在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