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觀察心得分享者: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葉峯銘
照片: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葉峯銘拍攝
當天早上我們從市政府轉運站出發之前,天公不作美,開始在下雨,這一週
的天氣一直是如此。從漫長的雪山隧道出來時,發現宜蘭這邊也是綿綿細雨。對
於我這位臺北人而言,雖然是見怪不怪了,心裡仍有些鬱悶;但聽說下著的細雨
,乃是代表著宜蘭的歡迎,這樣一想,心情大概比較能平衡一些。
當地的計程車司機阿姨一開始邊開車邊點選GPS的功能選項,讓我對於行車
安全有點捏了冷汗。由於有一段道路封閉,我們只好下車,自己走過去,阿姨人
很熱心,表示回程時可再打給她,可以來社區這邊載我們。下車後起初擔心會迷
路,經過警察大哥的指引,走了一小段距離後,發現左手邊的遠方有一個搭棚子
的地方,那邊便是我們要參加的活動所在地—行健村。
當天是「宜蘭社區大學」與「羅東社區大學」的聯合開學典禮,舉辦地點選
在三星鄉的行健社區,時間上也配合水利署的河川日,現場來了不少貴賓、相關
的單位或地方團體,像是水利署署長、立法委員、行健社區發展協會、安農溪發
展協會等等。到會場時我們先與吳學長會合,之後我們找了幾張椅子坐下來欣賞
臺上的表演,此時臺上有許多媽媽們在跳舞,最後還表演了韓國的「江南style」
舞蹈(騎馬舞),可說是活力四射。之後便是許多的貴賓致詞,中間還有穿插小學
的演奏表演,看到小學生們演奏樂器的模樣,挺可愛的!活動最後以貴賓們共同
切一塊超大蔥油餅作結,看到這麼大的蔥油餅,令我不禁口水直流,肚子有點呱
呱叫了!
活動單位給予的餐券,有天公粥、有機米肉粽、蔥油餅與有機蔥盆栽四個項目。
蔥油餅的隊伍特別長,幸好柏宏幫我們先排了肉粽,至少能先吃個熱呼呼的肉粽
來打發時間。這時遇到兩隻在隊伍中穿梭的小狗,都眼巴巴地望著我手上的肉粽
,其中一隻白狗還特地坐了下來,呵呵,好聰明!於是我先給牠一塊肉的一半,
本來想再給黑狗一小塊肉粽米來吃,這樣才公平,但卻被白狗給搶先吃掉。再跟
當地的阿姨聊天時,才知道當地有三隻狗,小狗之中也有地位之分,白狗是老二
,黑狗是老么,黑狗由於搶不到食物,常去翻垃圾堆,但又常被居民趕,挺可憐
的。
本來擔心下午的行程是否會被下雨所影響,幸好在中午時雨就停了。我們這組
是跟著羅東社大的隊伍行走,出發之初,無意中發現會場中,不少東西都跟「金
」有關,像是學長跟我們組員拍照的蔥盆栽金字塔,或是在十九結城的泰安宮的
解說站旁邊也有隻金蛇雕塑,那時沒有問原因,有點可惜就是。
在看過石頭城福德廟及十九結城的泰安宮後,突然想到臺大歷史系的李文良老
師曾說過,在講到歷史時,學生通常第一個想到的為一堆史料、研究或是書籍;
但那些只是歷史的一部分,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我們生活周遭,一棟老建築、
一塊石碑,或是各地特有的傳說等等,都是歷史,生活中處處是歷史,只看我們
有無注意到這些事物背後的故事。
在相關的文宣介紹中,除了緬懷先祖的開墾之外,也可見到不少對原住民的負面敘述,這些敘述多是從漢人的角度為出發,難免有欠公允。像是在石頭城(石頭圍)的介紹中,提到早先開墾的漢人為了抵禦原住民的侵犯,而設置石頭圍。若從這個敘述的相反面向,我們也可以說,當時的漢人可能有先侵占了當地原住民原先使用的土地的一部分,而引來原住民的不滿與攻擊。若要檢視這些敘述的合理性,則必須回過頭來爬梳當時在這塊土地上的開發及衝突的脈絡。我覺得對一些習以為常的論點進行反思及推論,很有趣也很重要,過程中也許才會發現,有些事情並沒有像我們所想得這麼簡單。
在行程的中間,我們品嚐了一下當地的豆腐冰淇淋,邊吃邊聆聽當地居民的古箏演奏,特有情調。豆腐冰淇淋吃起來跟豆花的味道很像,本來以為在臺北沒有這種口味的冰淇淋,但似乎聽其他組員說,在臺北車站、西門町一帶,有些店家也有賣各種奇奇怪怪口味的冰淇淋,看來是我太孤陋寡聞了,感到有點不好意思。雖然領隊很熱情地要大家多吃點,一人至少要五支,不過我只有吃到第二隻,以避免若吃太多冰,可能會引起頭痛等不舒服現象。
在聽完水利署對安農溪的整治工程的介紹之後,才知道這條在地圖看起來只是蘭陽溪流域一小部分的安農溪,原來有這麼多的功能,除了提供發電、灌溉(灌溉面積比流域面積更大),還有「泛舟」、「自行車道」等設施也在這邊設置。不過既然有這麼多設施都在用水,想必會影響到下游的羅東溪與蘭陽溪的流入水量,有點疑惑是否會減少蘭陽溪的泥沙堆積速度,因而產生海岸倒退?
另外,水利署官員有提到,早期安農溪沿岸一度很髒亂,後來他們花了不少心力進行清理,才回復其乾淨的樣貌。官員表示若要維持其現在的樣貌,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也需要當地居民以及社大之類的民間團體共同參與。這讓我想到公共政策課堂上提到,過去的治理多由政府所壟斷,但自二十世紀末以來新治理、公私協力等思潮興起,政府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已無法專斷獨行,必須嘗試與私部門、第三部門合作,除了使政策更完備之外,也可使政策的執行更能順利落實。
在農田小道行走時,有時發現農作物的身上或是草叢中,有一堆紅色的卵,那便是惡名昭彰的「福壽螺」!甚至在部分溝渠的壁上,都可見其蹤影。聽學長說牠只怕被火燒,不怕被採或被切,生命力比我原先想得更強盛。在親水公園的生態介紹時,介紹的阿伯也提到,早年國人並無生態保護的觀念,常常有意無意地帶回一堆外來生物,只有少數物種(像是鬼針草)能與本土物種和平共存,其他多數的物種對本土物種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脅,當人們發現時,通常已很難根除掉。阿伯最後提醒我們,生態多樣性並非只是學術上的討論而已,它需要國人的實踐,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便是不要隨便帶外來生物回臺灣。 最後在石頭城福德廟,我們一人拿了一個蔥盆栽回家,雖然自己種蔥很有趣,但實際上回家後多丟給媽媽在照顧了,感到有點不好意思!總體而言,這個活動除了讓我這個臺北人對外地多開眼界之外,也省思了不少與本土有關的議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看見並且部分參與了,兩所社大在社區發展與公共議題上,與當地居民的合作。打破我以前對社大的刻板印象,以為社大就是學校在晚上時,會有中年與老年社會人士在那邊上課。讓我想到社大全促會的羅主任曾提過:「社大是改變臺灣的重要公共力量!」這次的活動也是我們對於如何增進自己在「公共領域相遇的對話能力」的一次重要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