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撰寫:臺灣大學政治系 陳捷
宜蘭社區大學於五月五日在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舉行「從《帶水雲》談環境變遷與永續」電影講座,放映電影紀錄片《帶水雲》,並邀請導演黃信堯與民眾對談臺灣島的環境議題。
紀錄片《帶水雲》說的是雲林縣口湖鄉的故事, 整部紀錄片的景象幾乎全取自口湖鄉之臺61線以西,為口湖鄉終年淹水的地帶。 片名《帶水雲》的字面意涵以「雲」代表雲林,英文名「Nimbus」則有雨雲之意,也意指「帶著水的雲林 」。《帶水雲》紀錄片涵括四個部分,依序為土的消失、水的困擾、雲的生活及雨的飛翔,平靜而沈重地,緩緩講述口湖鄉與「水」長久以來的難解之緣。異於傳統記錄片的表達方式,帶水雲較傾向創作層面的表現:著重於影像上的呈現,並輔以扣動心弦的配樂,而非以說教的型式教導觀眾。
放映後,黃導演為在場民眾簡述當年拍攝這支紀錄片的緣起,從而進一步解析紀錄片中影像、場景與對白所隱藏的深層意涵。「在座各位應該沒有人有在水上開車的經驗吧?」黃導演問後,道出年輕時開著小貨車經過口湖鄉的情景。當時,整個口湖鄉大水漫漫,臺61線上有一座橋整體皆被淹沒於海平面下,「我只好沿著橋墩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那時一面覺得非常神奇,一面心想,大概多數人這輩子從不會有在水面上開車的機會吧!」從小在台南七股長大,黃導演深感從七股到口湖僅僅70公里的距離,卻對口湖存在相當大的陌生感,促使他決心拍攝以口湖鄉海口文化為題的紀錄片。
黃導演接著帶領觀眾進入拍攝時的情境,以及首次觀看者可能會漏失掉的細節。如在紀錄片一開始,有兩位農民對著彼方的田野指指點點,他們對話的主題,並非如我們想像的「老張的田比較肥沃啦!」「黑白講,老王的田收成才好!」這般的對話,而是「你看,那邊老張的田堆得好高。」「沒啦,你看老王的田堆得更高。」表現出口湖鄉的農田特色,為了因應常年不退的大水,只好層層堆疊,越長越高。
在民眾與導演的問答下,整場電影講座也接近尾聲。民眾提問所關心的重點,多在於藉由紀錄片延伸出的超抽地下水、填陂塘蓋民宿、工業強取農業用水等問題,政府該如何有效因應,甚至是整個全台灣人民將如何共同解決。在講座中,我看見了水議題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受到一小群民眾高度的關注與憂心。然而,究竟這兩小時的情緒是否得以延續,並且能引起更廣大民眾的關注;甚或是有一天,政府願意與民間攜手合作,就台灣水資源的使用與未來進行雙向溝通——直到那一天,水議題的討論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