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屯區社大於3月29日展開流域學習系列課程,第一堂課由張豐年醫師介紹流域學習系列課程的安排並簡述了河川的特性。張醫師提到,河川具有生命與變動性,不但供給水源以利人類生態發展,支持地體生態環境,同時河川也是土沙循環的要道,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的生活安全往往受到河川改道、洪災的嚴重影響,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他提到,往後極端氣候將成為常態,台灣政府與民眾應以「善巧」的方式來改變以往對待河川的思維與作為,並學習與災害共存的「調適」心態。
隔日,在張豐年醫師與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楊國禎教授的帶領下,屯區社大近四十位學員進行流域學習戶外參訪活動,本次參訪活動鎖定大里溪流域,並選定三個重要標的作為解說定點。首站來到大里溪下游高鐵與中彰快速道路交會處,大里溪的河道在此逐漸變窄且兩座高架橋橋墩矗立,加上與筏子溪交會,若無適度的疏濬與導流工作,烏日地區每逢大雨便會產生淹水的情況。楊教授也帶領我們觀察兩岸高灘地的生態,除常見的鳥類之外,外來種植物也是觀察的重點所在。
第二站來到光明大排,過去原為灌溉溝渠,麻園頭溪在此匯入大里溪。由於民國97年卡玫基颱風造成嚴重的水災,政府在大排建造了背水堤與閘門作整治,然而此處淹水問題主要由於上游的潰堤,築堤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淹水問題。張醫師認為政府應轉換整治思維,減少不必要的整治工程,重視並珍惜都市中的農地,讓其發揮天然滯洪池的作用,以作為重要洪水調節樞紐。
參訪活動的最後一站來到位於頭汴坑溪上的一江橋,在921大地震之後,原本位於頭汴坑溪兩岸的河濱公園全部付之一炬,一江橋也嚴重斷裂,而斷層帶通過造成此處破碎的地理環境。楊教授指出,921大地震所造成的後續影響並未停止,甚至只是剛開始,多年來經過多次大雨與河水的侵蝕,大量的砂石從上游往下游沖積,造成頭汴坑溪、大里溪與烏溪流域河道不斷淤積,可預期往後水患的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經過這次的戶外參訪活動,我們體會到台灣身處在一個不斷變動且天災不斷的環境當中,在面對不斷變動的環境情勢,政府相關單位是否已經具備長遠的思維來面對,而不是以短視的「工程永續」來應對。對於台灣人民甚至全人類來說,生活型態的改變及面對巨災的調適策略,才追求的人類生存的永續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