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程玉然
天災頻繁、水源短缺且分配不均、可耕地受少數地主控制、農業受外銷需求主導使至自給率下降、飲食習慣西化導致心血管及代謝疾病大增…… 這些危機,是不是都有點耳熟?小編在這則看資料寫今天的案例資料的閱讀過程中中時,總覺得這些危機在我們的城市也似曾相識———
本案例應對這些食農課題處境的作法,或許便有值得參考之處。今天與想給大家分享的都市故事,來自遠在台灣台北16000公里外,南美洲厄瓜多爾首都基多(Quito)︰在2015年至2018年間,基多市政府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RUAF)聯手策劃的都市食農系統(CRFS)先導計畫劃,成為7個先鋒城市之一,嘗試系統性地應對上述食農危機,以及簡述當中的參與性都市農業計劃。 都市食農系統旨在「增強都市核心區域、市郊以及周邊地區連結,培養具韌性、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計畫劃分為三個階段︰
(1)以四大面向為城市分析食農處境︰生產、加工、供應網絡及飲食模式
(2)將食農規劃納入公共政策議程
(3)制訂都市食農政策
在此宏觀框架下,執行機關除了盤點資料數據,更重要的是透過協作平台,連繫食農系統環節中不同界別的利害關係人持份者,訂定主要目標、子目標及項目發展次序優次。由於該計畫劃採用的工具需要專業訓練,因此,歷時數年的計畫劃全程由第三方機構(即FAO及RUAF)支援及協調,以利培訓及陪伴當地工作人員。
如文章開首提及,先天因素限制、都市化及全球農業貿易的影響,導致引致都市人口大增同時,農業受外銷需求主導使得至自給率下降、耕地應用率下降並受少數地主控制、新鮮食品供應不均,飲食習慣西化、營養不良、心血管及代謝疾病大增,乃至廚餘對環境影響……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弊端,也在基多這個面積及人口密度與台北相近的首都城市一一出現,使食農系統不穩定。低下階層在食農系統中特別脆弱,這對於有30%市民處於尚處貧窮狀態的基多市而言,影響相當鉅大。
此案例針對食農系統作分析,讓基多得以用「食物」作焦點,檢視以上環環相扣、卻又散落在不同範疇的狀況,以食物規劃提昇都市食物系統穩定性、乃至城市整體抗壓能力。
CRFS建議,基多都市食農政策應著重︰
(1)改善在地生產的質與量,改善機制使食品供應市場多元化
(2)在市郊及鄉野區域推行可持續農業發展計劃,在鼓勵經濟發展同時,改善環境管理,增強社會包容性(Social Inclusion),改善農業工作職位勞動條件
(3)改善食物分銷機制,增強城鄉連繫,使市民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仍能取得安全、有營養及品項充足的食物。
回應以上建議,基多市政府推行5項計畫劃︰參與型都市農耕計劃;、流動飲食衛教服務站;、公官辦有機小農市集;、設置免費嬰幼兒飲食衛教中心,以及市政府統籌食農計劃應對,如災害及氣候變遷的辦公室。
其中,參與型都市農耕計畫劃(西班牙語簡稱AGRUPAR),早於2002年創立,後來被納入食農政策中。計畫畫劃以婦幼、銀髮、新住民等脆弱人口為主要對象、鼓勵民眾利用家戶空間、及公共機構將空間用作改善食農狀況的資源,提供農耕、養殖及加工技術支援,增加市內生鮮食物生產,增加收入,建立「微農企網絡」,同時加強環境管理。
至2021年,AGRUPAR計劃20年來建立4400個都市農園(面積須為7500平方米以下),覆蓋基多都會區(DMQ)40公頃面積,每年生產960,000公斤農產品*,參與農戶人數達21000人,當中弱勢農戶4500人,84%為女性;綜合而言,直接受惠人數已超過74000人。農戶一般將54%農產品保留自用,其餘收成則可透過小農市集或AGRUPAR衍生的都農社群組織通路銷售,平均每月增加收入$175美金(折合約$5259新台幣)。200個都農小企業自計畫劃推行後創立,創造超過300個職位。環境管理方面,都農設施除了方便家戶堆肥回收有機廢物(每戶每年減廢約0.65噸),計畫劃鼓勵種植多元化作物,增強市區生物多樣性。一些廢棄土地也因為此計畫而劃復耕。
歐洲「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解方」(Natural- based Solutions簡稱NbS)資源網站Oppla就分析過基多建立都市食農系統的案例,指除了農園的生態功能(如增加市區生物多樣性)和社區效益(如保障弱勢人口的食物權利)提升之外,進一步從都市發展策略方向說明,AGRUPAR為城市建立應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機制,也增強了都市化發展當中的危機管理的能力與韌性。
不論是CRFS報告或是Oppla分析均有提到,城市若有效推行食農政策,將有助於保障食物主權(Food Souveinty)︰地區能自主生產充足糧食、保留飲食文化與天然資源、讓農民生計穩定的能力。
CRFS計畫劃規模龐大,FAO公開的資訊亦非常詳盡,本文篇幅所限,只能從基多案例中抽取主架構及與都農有關的部份介紹。如果你也對CRFS或AGRUPAR的執行過程感興趣,可參考文末「參考資料及相關資源」,閱讀更多案例和細節。
儘管人口密度相當約,也同樣受天災、都市化與農業貿易衝擊,基多與台北確實有明顯差異,例如,是在在經濟發展階段的的步伐差異,基多作為發展中地區,都市居民的需求與台北當然不同。不論是都市農業,或是其他食農政策,背後都需要對城市的食農狀況有深入分析作為支持。生產、加工、供應網絡及飲食模式,從這四個面向來看,台北的食農狀況有什麼特點,其優劣條件弱點又有哪些呢?都市農業能在當中能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可以持續探討的。
*編按︰960000公斤為FAO報告所列數字。本篇引用的其他資源中,另有部份指連產量為135000公斤,小編對比不同來源,認為另一數字可能來自不計劃較早期的統計數據,請各位讀耆留意。
參考資料︰
RESILIENT CITIES 2017 FOOD FORUM SINC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9jwg4k5rw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factsreports/5641 (英文版本)
https://www.elcomercio.com/actualidad/ecuador/ferias-productos-agroecologicos-verduras-hortalizas.html
相關資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CRFS工具箱」
(僅有英文版本)︰
https://www.fao.org/in-action/food-for-cities-programme/toolkit/introduction/moreinf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