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支持除了與「農業(生產)」相關,農民的日常-食、衣、住、行乃至身體保健,也都需要各面向的支持。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於2018年起與農委會及各地社區大學合作推動「建置青農在地生活的支持系統」計畫,關注青農的在地支持網絡,這幾年在社區大學的現場,我們發現除了耕種技術、農產品加工等課程外,有部分社大也透過與肢體類課程的連結,發展農友肢體保健課程,跟農民一同探索自己的身體,認識農務中肌肉的使用,也學習如何舒緩農事勞動後的緊繃。
因此,在2022年11月,全促會以「田間勞動=運動?社區大學農夫保健課程交流」為題,邀請曾經在社大或農村現場推動相關課程的夥伴,來分享第一線的課程實踐觀察。
農夫保健工作坊:通過友善身體重拾農人的自我價值
農夫保健工作坊的起心動念,來自台東「葦葦稻來」的農友陳佩葦。佩葦在台東海線地區務農已有七八年時間,堅持以自然農法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食物,但某日朋友無意間提及「她的身體氣色並不好,如何說服消費者食用自然農法的作物就能帶來身體健康?」這個提醒,讓佩葦意識到農民自身的過勞問題。
佩葦從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出發,在2021年與物理治療師陳秋帆合作,試辦了一次兩天一夜的農夫保健工作坊,廣受好評,隔年更將工作坊延伸成四天三夜的規模;此外,透過全促會的網絡,也將這樣的經驗與回饋,分享給共同關注農民支持課題的社大,並因此促成了秋帆與其他社大的後續合作。
在農民保健工作坊活動後,佩葦也陸續收到農友的回饋,有人認為這樣的課程提供農民身心放鬆的空間,也有人透過課程看見農民應該要肯定自己務農的價值與保持覺知的精神才有可能長久;更有參與者從這樣的工作坊推動,感受到農民被重視及找回作為「農民」的尊嚴。
這些回饋也讓佩葦體會到,無論農民生產樣態及價值認同存在多元與差異,但共通的一點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感受是真實的」,唯有農民先友善自己的身體,才能為耕作帶來長久的延展。
帶著農人打開身體的「覺知」:使用、舒緩、強化
物理治療師陳秋帆多年前移居台東,結識了從事自然農法的稻農陳佩葦,在日常工作之餘,也會下田協助佩葦進行田間事務,因而對於農民的勞動狀態有更多的體察。
農民在田間的勞動過程中,絕非機械性地操作農事步驟,他們會依循自己身體的感受以及對於農作生產環境的觀察,適時調整農作物以及田間管理的方式,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生活經驗累積下所做出的決策。
這樣的體察,讓秋帆意識到向農友推廣身體「覺知」的可能性,因此在佩葦的邀請之下,兩人開啟了辦理「農民保健工作坊」的嘗試,由秋帆負責帶領農民覺察身體的肌理與運動。
在工作坊中,秋帆不斷傳遞給參與農民的觀念是「使用、舒緩、強化」。在農事中,練習將自身身體狀態擺在前頭,感受勞動中身體的筋膜張力、骨頭狀態,並培養「回正」的能力,當在身體逐漸往不平衡的狀態發展時,透過伸展、放鬆的調適,讓身體有回復的空間;後續亦透過運動的強化,讓全身的肌肉群都能夠充分地被使用到。此外,重新學習如何在田間勞動,包括學習如何使用農業工具,例如怎麼拿鋤頭、運用省力的農具、在舒服的狀態下務農,也是重要的勞動觀察。秋帆也鼓勵農民透過練習與自我對話來了解身體是否能夠負荷勞動的強度,並且學習在繁忙的農事勞動中「放過自己」。
最後,秋帆也回饋自己從互動農友身上發現農民同時擁有三種不同的角色:「哲學家」、「觀察家」、「實踐家」,充滿著豐富的價值,因此希望農民們也能夠用善待作物的方式,好好善待自己。
農民職業風險,保險不保險?
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花鄉大)的蔡宜衡專員帶來一支由團隊拍攝關於「農人職業病」的訪談影片,透過花蓮好事集三位農家的分享,帶我們認識鄉村地區農人們所面對的職業傷害與調適之道,以及現行保險制度的保障範圍。
影片中提到當地農民主要面對的職業傷害有骨刺、坐骨神經痛等症狀,多數起因皆為長期錯誤勞動姿勢所致。但因地處偏鄉,再加上老一輩農民的觀念問題,大多選擇不去處理或者是尋求自然療法來舒緩,未能積極在疲勞累積過程中休息放鬆,也導致自身或多或少有些長期勞動的職業傷害。
影片中也對照現行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內容,主要理賠範圍有意外、物理、化學傷害等三類傷害來源,但在物理傷害上的認定較為嚴格,像是田間閃到腰、骨刺、坐骨神經痛等傷害,都不符合理賠項目,然而這些卻是農業現場最常見的意外傷害。
尋找開啟農民支持的開關
宜蘭社區大學的經驗,則是嘗試透過多元的社大課程,辦理一場跨課程交流活動「五感體驗×農事瑜伽」。宜蘭社大邱靖惠專案秘書分享當初規劃該活動時,希望透過五感體驗方式,辦理結合農事、料理、瑜珈元素的跨課程活動,透過課程促進在地農民與社大不同類型課程的講師學員間的互動,希望可以為支持農民做更多的嘗試。雖然最後活動中農民參與者不如預期,但卻透過活動促進了社大不同社群間的互動,
農人身體照護的意識養成
鳳山社區大學的田伃君執行秘書則介紹於「土牛隊」進行身體保健課程的經驗與觀察。「土牛隊」是由鳳山社區大學及善耕合作社長期互動的農友發起,主要成員為高雄在地農民及農事協力夥伴共同組成的在地社群,是鳳山社大推動在地農業行動的重要夥伴。
鳳山社大透過先前「農夫保健工作坊」的經驗啟發,也邀請物理治療師陳秋帆前來辦理工作坊。課程當日透過基礎的物理治療觀念的傳遞與練習,讓土牛隊的成員們很有感覺,並且很快地在後續的農事勞動習慣中產生改變。例如不再一股腦地過度使用身體,開始有意識地時時觀察自己疲勞累積的狀態,並在勞動過程中安排規律的休息時間。另外,在2022年年底共同選種育苗的活動中,土牛隊成員們在執行搬穀、洗秧盤等工作期間,也都開始注重搬物的姿勢及身體的保護,將農民保健工作坊的觀念實際落實在勞動中。
伃君從這段時間的執行與互動中,看到「自主覺察」與「觀念養成」對農民勞動所帶來的影響。這群照顧土地的農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是否有讓自己放鬆修復的觀念?如果農民願意在勞動過程中更願意嘗試「觀察自己的身體、並接受專業知識協助」,或許再從農之路就有機會不再走得如此勞累。
農民支持的多方探索
全促會在這幾年計畫中與各地社區大學及地方農友合作,一同思考如何開展更多元、更貼近農民現場的支持行動。透過佩葦「農夫保健工作坊」的經驗,以及後續各社區大學的現場操作觀察,都為我們在思考及討論農民在地生活支持系統帶來了不同的視野。如佩葦和秋帆合作辦理的農夫保健工作坊,藉由身體保健的觀念及方法,讓農民對於自己長年勞動的身體積累有更多認識,透過課程所學,有機會在日常中練習更友善地舒緩及照顧自己。在幾所社大夥伴分享的經驗中,我們也得以地從不同農民的情境與日常生活中看見農民對於自我身體的思考與行動。
農民除了看見作物與土地外,如何看見自我及善待身體,興許也是個在務農過程中需要被關注的角度,而農民支持行動亦然,當我們更全面地看到農民的日常,便會發現農民所需的支持不僅限於「農業」,還有更多是日常生活的需求,其中包含社交休閒、托育長照、個人興趣發展乃至於自我的關照。
(全文刊登於青芽兒2.0版 no.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