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圃生活國際版】論都農之必要:以綠色公共建設角度看都市農耕
文:程玉然
以往在城市種植,多被視為「綠美化」,是社區與建案的「加分項」;而現在,公私部門及民眾已開始認識到,自然空間一直為城市提供多種必要功能,這正是「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能協助人類社會應對氣候危機、城市化挑戰,其重要性不亞於造橋鋪路、鋪設管線等公共設施。
在永續城市的討論中,公私部門與學界正定義水體及綠化等自然區塊為「藍綠資源」,是城市必要的「綠色公共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s)。這樣的討論既確立自然區塊的地位與重要性,也界定其功能、效益及管理辦法,作為策略性規劃的基礎,這也是這幾年許多人關注的「自然為本為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的概念之一。
「綠色公共設施 : 善用自然區塊可產生的生態服務,回應社會挑戰」
而「都市農耕」這個獨特的自然區塊,素以形式眾多、功能多元見稱,且利害關係人眾。不同形式的都農,在功能、效益(及其代價)也不盡相同。我們應如何評估「都市農耕」作為「綠色公共設施」的預期效益,讓它融入NbS框架之中呢?
2018年,德國萊布尼茲生態都市及區域發展學院(Leibniz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兩位學者Martina Artmann及Katharina Satison檢視2010至2017年間,來自全球北方國家(Global North,包括歐洲、北美和亞洲發達地區的一些國家)的都市農業成效研究,總結都農作為綠色公共設施的特性與效能,並擬出評量機制。
「都市農耕」界於這個評量機制中所說明的3種「綠色公共設施」的第2類及第3類之間——
.第2類型:強化資產(Enhanced Assets)——人類設計及營造的擬自然棲息地,如雨水花園、生態沼澤、市區公園及植林等。
.第3類型:人造資產(Engineered Assets)——以自然棲息地為素材或啟發去設計的,非自然存在的設施,如綠屋頂、雨水收集器、滲透性地面等。
篩選並研讀這些都市農耕研究後,研究團隊確定,已有足夠證據顯示,都市農耕可應對以下10種社會挑戰:
(1) 氣候危機
(2) 食物保障
(3)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
(4) 農業集約化
(5) 有效運用資源
(6) 都市更新與再生
(7) 土地管理
(8) 公共衛生
(9) 社群連結
(10)推動經濟
當然,以上僅是從研究樣本總結的結論,都市農業能應對的社會挑戰並不侷限於此。
打造更多的「綠色公共設施/綠色基盤」:為都市農耕建立多元化的系統性評估之必要
研究再進一步從樣本中識別上述功能背後牽涉的角色、推動條件與限制等面向,點出都市農業的特性——
由於都市農耕涵蓋的形式非常多樣,可提供的環境服務與社會功能也自然南轅北轍,參與角色、所受到的限制,乃至於其副作用,皆不盡相同;因此,要確立都市農耕作為「能夠提供生態服務,應對社會挑戰」的綠色基盤/綠色公共設施,必須設計合適的評量框架,去容納此多樣性,並且盤點利害關係人者、助力與阻力、預期的正負面影響等,以提供完整的資訊,協助利害關係人去判斷和設計,該都市農耕計畫的設計是否為合適當地社群的綠色公共設施。
因此,此研究亦建議了一個評量框架,以下是主要指標及流程:
(1)確定要處理的社會挑戰
(2)盤點執行與協力的角色、確定測量指標,評估執行效率
(3)了解受影響族群的變化,確定標的功能,評估項目成效
這評量框架不以「形式」作首要分類,而是以「社會挑戰」作起點,將了解社群需求作為首要目標,並逐步納入當地的實際條件,有助於擬定執行細節。這個徑路善用了都市農耕多元化的特色,不會被特定形式框限,協助決策者更靈活而務實地設計都市農耕計畫。
研究在結論中指出,都市農耕的特性與長處在於其多樣性,而且具有很強的社群面向,多數樣本都會涉及多於一個社會挑戰,在規劃都農計畫時,應善用它能同時推動多個議題的優勢。
活生生的公共建設
本研究發表於2018年,當時統計了各國都農研究裡最關注的社會挑戰。
距今數年間,全球經歷疫情、氣候危機爆發等巨變,政策的關注點已大有不同,轉向了公共衛生、防災等方面。危機已浮上水面,位處城市中的我們必須更意識到,要引入充足的生態資源,有策略地規劃及應用,方能營造具韌性 、更宜居的新一代城市。
相較於沒有生命的「灰色公共設施」,不少的綠色公共設施引進自然生態,裡面鳥魚花蟲、草木扶疏,是「活生生」的公共設施——就如同都市農耕,鼓勵城市人生活在其中,認識自然、照顧自然,人與城市的互動應該有更深刻的意義及發展。
願更多有生命的綠色公共設施奠基在城市裡,培養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文化。正如《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所提倡,使人類以「萬物的管家」(Stewardship of the Earth)自居,摒棄對大地予取予求的舊觀念,用心守護給予我們一切的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