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圃生活國際版】在都市農園裡,談食農以外的教育1:綠色公民行動者
文:程玉然
社區園圃裡,孩子能學到的事情可多了:飲食的文化,種植的知識、食物與環境的關聯…… 孩子從小便可受益於園圃,學習食農的基礎知識。而對於即將投身社會的青少年而言,社區園圃具有直面食物議題、環境挑戰的特性,若能配合適當的教材教案,可引領青少年連結社區,促進他們參與公民行動,成為社區內的綠色公民新手村;又或是讓有志投身綠色行業的青少年,磨練「綠領職業」的技能,成為城市綠色職人的練工坊。
農園的社區目標 衍生作為公民參與的技能包:素養、技能、網絡、意識
在全球多個已發展城市,近年都興起都市農園計畫,既有校園內建立的農園,也有不少由社區或非營利團體辦理的都農計畫,成為教育團體的合作夥伴。很多園圃都是帶著社區性的目標建立的,像是建立永續食物系統、推動食物保障與公義、在地食物支援、促進社區共融等。而在這當中,有關青少年教育的計畫,則積極讓學員們在學習耕種及實用技能的同時,認識這些社會性目標,更經常鼓勵他們以農園作為出發點,參與社區行動。
美國康乃爾大學自然資源及環境部於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嘗試點出都市農園作為青少年公民教育及行動者的養成基地,有哪些優勢與潛力。研究員以「青年」、「都市農業」及「公民參與」作關鍵字,從6個主要研究文庫中搜尋,再從1045筆相關研究中篩選出美國9個都市農耕青年教育計畫作深入分析,總結出以下重點:
-培養公民素養
(1)公民知識層面—學員從中認識公民參與、平等正義等觀念,特別深入了解環繞於環境正義及食物系統的議題脈絡。
(2)技能層面—領導技能、溝通、組織技巧。鼓勵學員組成團隊行動,正好磨練以上「公民行動者必修技能」。
(3)累積網絡—從實踐過程中慢慢認識自家社區的巷弄、在地組織、其他公民團體。
(4)培養生態公民責任感—在氣候危機日益惡化下,學員能以都市農園的角度,第一手了解環境惡化對弱勢社群及眾生萬物的危害,更深刻理解人類對於環境的責任。
-以自家社區作為實踐場景 做夥應對社區難題
計畫通常以鄰近社區農園為基地,而學員學習和服務的對象自然便是自家社區,與自己住同區的街坊鄰里接觸,看見社區裡的處境,這些狀況是真實存在(而非課本裡的「案例」),更可能是關乎學員生活的「切身之痛」,參與感、責任感油然而生。有時,學員在課堂外,甚至會發起自主行動,例如,在社區自行尋覓空地籌建都農空間、舉辦共購計劃或小農市集、發起食物募捐等。
都農計畫就像孵化器,從這些項目建立的領袖、工作者、團隊,是下一代公民行動者的雛形。如此種種,都在一點一滴地建立青年作為「公民行動者」的身分認同,鼓勵下一代成為更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公民。
雖然各個研究並未追蹤學員後續動向,樣本數也不大,且限於美國地區,但以上總結為我們指引了思考都農空間作為公民教育場域的潛力,也推動我們進一步觀察和了解都農空間對於社區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