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區大學陸續出現以「養(蛋)雞」為主題的課程或社團,各有各的成立緣由、發現和困難,有的期望創造多樣的農業生產、有的關注動物福利、有的使用友善資材、有的成立合作社以促進民主治理,在社大場域展開多元的養雞行動。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自2018年起與農業部、各地社區大學合作推動「建置青農在地生活的支持系統」計畫,一方面推展在地農民支持行動,另一方面規劃主題交流會,讓有相同或相似經驗的團隊認識彼此的經營方式。其中,全促會於2024年8月5日在新竹縣橫山鄉「木黃山田低碳工作室」舉辦養雞交流會,邀請宜蘭社大、新化社大及竹東社大的養雞課程學員或社團成員參與,分享來社大養雞的契機?如何在社大養雞?面對問題怎麼解決?實踐過程產生什麼意義?以及社大扮演哪些支持角色?
宜蘭社大—友雞飼養循環系統課程
2021年10月,宜蘭社大與飼養五百多隻蛋雞的「立鋒牧場」辦理「雞蛋的產地旅行」,試圖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吸引許多民眾參與,這段經驗是宜蘭社大關注養雞議題的起點。2023年,宜蘭社大支持農友發展貼近各自場域的「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其中合作農友呂燕華、王奕立與相關專家學者討論並協作,針對銀髮族開發教案,設計著色畫等教材,讓學員在體驗中省思與蛋雞的關係,推廣雞與蛋的議題。同年,因應農友需求,與食二糧的「楊環靜」合作開辦共計二十七小時的「陪你一起養蛋雞—友雞[1]飼養循環系統課程與陪伴」,歷時四個月的六堂課程,除了讓農友理解友雞飼養的知識,更陪伴農友在自己的場域建置雞舍。交流會當天,宜蘭社大邱靖惠秘書與兩位參與課程的農友前來分享,以下介紹他們的養雞故事:
第一位是「岑食農產手作坊」的「黃正豪」(暱稱:阿豪),他們一家在員山採用友善農法種植「勁豪米」,以及研磨米穀粉來製作米烘焙(蛋糕、餅乾、泡芙等)。為了讓產品原料不假外求,因而開啟養雞之路。在社大的陪伴下,阿豪在三分大的果園裡搭建一座雞舍,其建材以錏管和鐵皮為主;並接手二十隻退役蛋雞,讓牠們免於被宰殺的命運。此外,阿豪活用耕種和加工過程的資材,像是將粗糠當作墊料,還有給雞吃碎米、酒粕和青菜,以此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期望提升糧食自給率的阿豪,不只透過養雞生產安心雞蛋,也實現「從泥巴到嘴巴」的理念。
第二位是「月見學習農園」的「李玉菁」(暱稱:田菁),她是一位返鄉十二年的青農,耕種多樣化的友善農產(水稻、黑豆、筊白筍等)。田菁曾有兩次養雞經驗,但都失敗收場,讓她有一陣子不敢養雞。這次,田菁參照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的平面配置與硬體設計,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用實木搭建雞舍、用鐵網圍出放牧區,還有設置沙浴池、黑水虻廚餘桶等設備。由於田菁跟廠商溝通有誤,送來二十隻剛出生兩天的褐色蛋雞,讓她意外學會照顧雛雞。身為生產者的田菁,常在飼料裡混入自產的硬質玉米和粗米,也會割田間的草給雞吃。未來,田菁希望將雞舍打造成「食農教育基地」,分享養雞經驗來講述農業價值。
雖然宜蘭社大沒有成立養雞社團或合作社,但是藉由開設課程、提供諮詢與陪伴,讓懷抱養雞夢想的農友逐步落實養雞行動,期間雙方都有豐厚的學習與成果。
新化社大—雞優股社團
新化社大雞優股社團延伸自「樂活半農生活式」課程,其講師兼社長為「許恩嫚」,她鼓勵學員採用自然農法,並媒合一塊約三分的農地作為實踐場域(暱稱:小田),將其劃分成數個面積約十五至二十坪的田地,提供退休人士和假日農夫耕種。課程曾安排學員至臺南仁德的友雞生活教育基地參訪,親身接觸沒有異味的雞舍、活潑親人的蛋雞;學員也曾使用從食二糧清出的墊料來施肥,發現雞屎具有改善土質、活化土壤和促進作物生長的功用。種種經驗讓學員印象深刻,埋下日後養雞的種子。
再者,2023年新化社大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辦理「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坊」,跟劉峻儒老師一同探討新化地區的氣候變遷,進而提出養雞方案。同年10月,新化社大跟楊環靜老師合作開設六堂「友雞工作坊」,帶領學員了解雞舍設計、場域評估、日常飼養、疾病預防、雞糞運用和雞蛋生產等主題,建立養雞的基本知識。
雞優股的七位社員帶著不同動機投入養雞行列,有的為了安心雞蛋、有的支持本土雜糧、有的想要獲取雞屎肥、有的希望孩子接觸蛋雞、有的期望增加退休收入……在諸多原因的驅動下,一邊參與友雞工作坊、一邊在小田實作,規劃一座長九米、寬六米的「放牧型雞舍」。社員與熱心的葉德成師傅協力,利用假日逐步完成放樣、埋空心磚、架錏管、鋪菱形網和鐵皮等工項。雞舍的配置分成室內和戶外兩個部分,室內地面鋪有粗糠,設置棲架、蛋箱、沙浴池、料盆和水盆;戶外地表則鋪落葉,放置黑水虻廚餘桶,並在上方蓋了一層防鳥網,阻絕搶食和傳染病。
2024年1月,社團引進二十隻中雞,展開社員的友雞日常。對動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相當堅持的雞優股,選擇嘉義東石「十甲有機農場」的本土飼料,並餵雞吃青草(大花咸豐草、雞屎藤、魚腥草等)和蔬果以增加抵抗力。特別的是,社員視蛋雞為「寵物」,而非經濟動物。一來每天仔細巡視蛋雞的狀態,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疾病、壞天氣等);二來時常透過擁抱和撫摸等親密動作,不僅讓蛋雞有安全感,也使社員得到成就感和療癒感。
由於新化社大的積極協助,在小田耕作的學員有機會延續課程所學,經由養雞實現「循環農業」,更在過程中得到情感支持。
竹東社大—木黃合作雞社
成立於2022年的木黃合作雞社,開展自「楊鳳英」老師(暱稱:黑面嫂)的「仿生養雞」和「生活養雞學」課程,以社區∕社群為單位來養雞,實行「自給自足」的生活。熟悉樸門永續設計的黑面嫂,認為在農場引進蛋雞,一方面可以供給蛋源,另一方面能夠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同時,黑面嫂以「合作社」來組織這一群想要獲得高品質蛋品的學員,藉由共同工作、共同承擔風險和共享成果,降低養雞的門檻,並促進團隊的向心力。
木黃合作雞社位於「木黃山田低碳工作室」,這是竹東社大「王俊傑」老師的住家,也是社大的授課場域。致力推廣友善農業和農夫餐桌的王老師,在園區內挖掘土溝、引進油羅溪的乾淨水源,並使用自然農法耕種,再將食材做成鄉村料理。由於王老師願意提供一座結構物給學員養雞,加上這裡的交通便於大家往返,所以決定將雞舍置於此地。如今,木黃合作雞社有四十五隻蛋雞,引進褐色和白色兩種品種,每天可以生產三十幾顆蛋,滿足社員日常所需。
目前合作社有八位積極參與的社員,大多是退休人士和自由業者。每天也會安排一位「值日生」,負責餵雞、撿蛋和書寫記錄,若有公共事務則用LINE群組溝通。其他職位包括定期召開會議的社長,還有計算收支的會計。雖然木黃合作雞社沒有正式立案,他們仍有訂定合作社「章程」。明訂參與資格和入社方式,像是繳納入社費,以及新進社員的課程與實習內容。若有盈餘則會依照以下方式分配:首先,提撥盈餘的20%給場地提供者,其餘是社員回饋金;其次,回饋金分成30%的消費回饋金和70%的勞務回饋金,並依照消費金額和勞務點數的比例分配給社員。
雞舍的前身是一座以鐵皮、鋼柱和鋼梁搭建而成的結構物,其西邊是一道圍牆,能夠阻絕西曬烈陽;東邊則有大面開口,可以保持良好通風。為了讓既有建物更符合雞的需求,在黑面嫂的建議下做了許多調整,像是在柱子之間鎖上橫向錏管,再覆上菱形網和龜甲網,以確保蛋雞不受外物侵襲。有趣的是,黑面嫂將雞舍分成三段,除了南北兩邊的室內外空間,中間還置入放置飼料和資材的儲藏空間,並設計一條讓雞連通兩端的通道。另外,蛋箱的設計也頗具巧思,不只圍塑讓雞感到安心的隱蔽蛋巢,也製作可以上掀和下掀的木箱,方便社員撿蛋和清理墊料。
從竹東社大養雞課程長出來的木黃合作雞社,拓展社大在食農教育的實踐,更透過合作社強化學員之間的連帶關係,建立長期的學習社群。
來社大養雞的下一步……
三所社大分享完養雞的心路歷程後,全促會安排綜合交流,在對話中深入了解各自的狀態。當天,討論的議題集中在疾病預防、飼料來源、退役蛋雞何去何從、長遠想像等面向,有助於學員擴展視野,也讓社大工作者了解學員的需求與期待,再進一步思索發展的方向。以下整理三所社大對養雞的未來想像:
宜蘭社大邱靖惠秘書認為,社大一直在思考如何輔助農友?怎麼串連資源?還有可以多做些什麼?扮演挖掘和推廣議題的角色。對田菁而言,社大是「另類小農的學習空間」,支持小農在繁忙農事之餘從事各種實驗。由於宜蘭面臨農地不斷消失的困境,對此相當焦急的田菁,期待社大作為培育新農、倡導友善農業的媒介。
新化社大許恩嫚老師希望以雞優股為示範基地,將養雞行動拓展至新化地區。協助高齡社區建置雞舍,既讓長輩有雞陪伴,也使他們有所收入。當養雞單位達到一定數量時,恩嫚老師計畫媒合廢耕農地給有意從農者,並向他們「契作」本土雜糧,增加復耕面積。甚至,打算設計一輛「飼料加工車」,上面配置攪拌機、粉碎機等設備,以及各種微量元素(薑黃粉、鈣、維生素等),用來生產飼料。如此一來,就不必再購買使用除草劑和基改作物的進口飼料,重拾雜糧自主權。
竹東社大木黃合作雞社預計安排「雞的老年計畫」,媒合需要幫忙除草的農場,讓牠們有終老的歸宿。接下來,他們也將幫助鄰近社區成立養雞合作社,向外創造更多連結。此外,有社員認為養雞是一件可以串聯彼此、交流感情的事情,一邊開心養雞、一邊聊著共通話題。王俊傑老師更期許,未來三、四十年可以透過養雞一起「共老」。
微型養雞的實驗場所
坊間和政府的養雞課程以大規模的集約畜牧為主,少有小規模(一百隻以下)、以社區∕社群為導向的課程,社大正好補足這個需求。藉由開課、講座和社團,提供好奇如何養雞、想要養雞的民眾一個練習的平台。先來社大學習養雞知識,跟具有實務經驗的夥伴交流,再進一步決定是否投入。
尤其,養雞是一件責任重大的工作,每天都要餵雞、撿蛋,以及觀察雞的狀況,較難由個人或單一家庭承擔。因此,社大是學員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的所在,組織社團或合作社來分擔工作和共享成果,打造具有彈性和調度空間的養雞行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