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如何發展公民新聞?」---社區大學公民記者座談會
時間:2016年9月24日
地點:高雄市港都社區大學
胡元輝老師:
志彬兄、各位社大的好朋友,還有我們公民記者界的朋友,及今天兩位一起與談的朋友,大家好!公民新聞大概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全球發展,近年來,討論的高峰雖然下降,可是公民新聞仍然持續發揮它的影響力跟作用力,而且有很多新方案被推進。
今年七月間,我到美國走了一趟,剛好經過一個黑人被白人警察槍殺的事件現場。這個事件發生在七月六號,地點是密蘇里州。這幾年來,美國發生多起黑人被白人警察槍殺的事件,由於公民新聞的發達,這些事件往往被在場的公民見證與紀錄,雖然公民記者所拍攝的影片或是照片,未必能反映實質上發生事件的經過,也就是與我們常講的這個「脈絡」,中間有些差距,因此必須要被小心檢視,但是大多數人都承認,如果沒有公民記者在現場,去做目擊見證的話,這個事件會更缺乏理解原貌與適當解讀的機會。
密蘇里州這個黑人被殺的事情,是七月六號他被警察攔下來,警察攔下來的原因是他車子的尾燈壞了,可以說是交通事件。當白人警察去問這個黑人駕駛的時候,他旁邊坐著女友,後座有正在睡的女兒。當時這個警察說,你有沒有駕照,他說我有駕照,而且聲明自己有帶槍,因為他怕自己拿駕照的時候,警察會搞錯,以為他是要拿槍。(看影片)警察說,你頭要抬起來,黑人說我拿駕照給你看
,可是當他手伸進去的時候,警察就對黑人開槍,開了四槍,坐在他旁邊的黑人女朋友立即就做了一件事情,她把手機拿起來,用facebook直播現場,那時候她的男友已經被打了四槍,結果這個直播一天就已經有三百五十萬人點閱了,當然也很快被全美電視台播放,受到高度關注。家屬後來開記者會時,被殺黑人的女友對外講,我不是為了出名,我是要讓大家看清楚,她的男朋友無端被殺害的過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的學刊對這個事件做了分析,結論很簡單,就是公民新聞仍然在見證重大事件上,扮演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以這個事件做個開端,目的在說明,雖然全球對公民記者的討論熱度是在降低中,可是它已經是持續存在的現象。
以下,我想跟大家提出一個自己對台灣公民新聞發展的觀察,作為討論的基礎。如果不從社運而是一般大眾的角度來分析,我把台灣公民新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稱之為公民新聞1.0,這個階段中,一般所謂的ordinary people,基本上都是自己「單兵作戰」,自己在網路上面發揮,部落格也好,個人網站也好,既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也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個階段大概持續到2007年之前,而我們的發展也跟全球科技先進國家是差不多的。
第二個階段呢,PeoPo這個平台的建置的確產生重要的影響力,我把它的推動視為台灣公民新聞2.0的開始。2007年4月PeoPo平台建立,它是台灣第一個完整建構的影音公民新聞分享平台,坦白講,當時我跟公共電視同仁講公民新聞的時候,是沒有甚麼人瞭解的。我是2005年到公視服務,那時候,公視有個資訊部,我推動組織改制,將資訊部改制為新媒體部,並透過這個部門來建置PeoPo。公視很多人起初也不清楚我在做甚麼,等到PeoPo運作一段時間後,大家才知道是在做甚麼。台灣公民新聞到了這個時期,不只步入平台建構的階段,而且因為公共電視的推動,使公民記者受到更多的重視與理解,甚至是存在的合法性。在場的很多社大的朋友也都參與在這裏面,社大與公視也在這個階段攜手合作推動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發展到今天,是不是會有瓶頸,是不是會遇到一些挑戰呢?我的看法是!從社大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也可能是,至少我聽到志彬這麼認為。所以,我認為現在應該努力讓台灣的公民新聞進入3.0的階段,這個3.0階段的努力目標是要讓公民新聞真正的「紮根社區」。基於PeoPo的優勢與限制,我離開公共電視之後,曾推動兩個跟公民新聞有關的計畫,一個叫做We公民新聞,以一年為期,從週一到週五每天製作半小時的電視公民新聞,實驗影音公民新聞的運作可能性,也向社會驗證公民新聞的價值。第二個公民新聞計畫是以選舉為標的,實驗並印證選舉公民新聞的可能性,時間就是在2016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這是一個為期百日的公民新聞計畫。推動這些計畫的目地就是要讓公民新聞的發展繼續有動能,並且拓展它的潛能,來突破既有的瓶頸或限制。
如何能夠邁入公民新聞3.0的發展階段呢?公民新聞的重要價值之一是把公民所關心的議題或公共事務,激盪出來成為地方或社區討論的重點,而這些議題可能不被主流媒體或商業媒體所關注,或是「用過即丟」。若是如此,對社大而言,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在議題上扣緊社區脈動。下一階段推動公民新聞時可以考慮將公民新聞班或寫作班與其他的班、課結合,比如說與環保生態、地方文史等等課程結合,這個結合必須是有機的結合,能夠讓學員真正把關心的議題去做持續性的關注,並且透過公民新聞引發地方或社區的關注。公民新聞的課程不是為了讓大家學一些新聞技巧、做些浮面議題的報導,而是要想辦法紮根在議題的持續關注中,我知道社大的朋友是朝這方面努力,也遇到客觀的限制,但公民新聞如果不能紮根在地方、在社區,扣緊社區脈動,勢必會遇到瓶頸。
第二個建議是在媒材上鼓勵多元發揮。當初成立PeoPo的時候,因為是公視,加上影像傳播工具的發達,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影音這塊,可是別忘了,公民新聞從來就不只是影音,它可以用各種媒材來展現。社大要思考以自己作為主體來發展公民新聞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多元媒材的公民新聞。無論是文字、照片、影音,乃至ppt、動畫等,也無論是網站、手機或紙本,都是承載公民新聞的可能工具,也就是說公民新聞它本來就有各種不同的形式,PeoPo在影音公民新聞上、在網路平台上有其長處及貢獻,但我們會不會因為跟PeoPo的連結太緊,以致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思考?
第三個建議是課程上納入創新創業的內容。公民新聞很重要的問題是,它既然要在社區扎根,那我們要思考有沒有讓它永續存在的方法,也就是創新或創業這個概念。要創設一個公民媒體不難,可是要維持運作卻不容易,現在公民媒體已發展了一段時間,其實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以參考。社大可以思考將創新、創業的概念納入公民新聞課程,提高學習者在這方面的理解,並激發學習者的創意。
最後一個建議是社大在做公民新聞的時候,有沒有「成功不必在我」的格局?社大是在培養公民新聞的種子,相信應該不會在意學員出去之後的創新創業,或協助其他地方公民媒體、社區媒體的發展。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在學員的學習階段就考慮跟地方的公民新聞網站或社區媒體合作,讓我們的學員參與其他的地方或社區媒體運作。一旦我們把格局打開,社大就是播種機,就是孵化器,而不必然是收割者。
過去我們社大在社區媒體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嘗試,我舉3個為例,首先是旗美社區大學的通訊,它應該做了10年以上;其次是苗栗社大做的社區媒體─隘寮下,還有蘆萩社大的三蘆社區報,應該還有其他的例子,而這些都是社大自己發展出來的社區媒體,很有意義與價值。但未來我們社大可以有更大的格局,就是協助公民記者出去創新創業,協助其它在地公民新聞網站或社區媒體的運作,這就是協力推動的概念。
以上所提出的4個問題或建議,是我所謂的公民新聞3.0的想法,由於不完全瞭解社大的狀況,裡面自然有些不成熟的地方,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來供大家參考,並刺激大家的思考。我的報告到此!謝謝。